多组分脂质体-纳米粒进入巨型囊泡的跨膜运输研究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hakeke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组分脂质体-纳米粒是一种新颖的基因载体,是由一定浓度的多组分脂质体囊泡和纳米粒分散在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的具有纳米粒核心和脂质外壳的新型组装体,内部的核由聚合物组成,相当于一个纳米粒子,外部的壳由脂质层组成。多组分脂质体-纳米粒载体可将目的基因送入靶细胞内,然后将目的基因释放出来,在生物医学的基因治疗领域是很受欢迎的。巨型囊泡是卷成球壳的脂质双层,被广泛用于研究脂质双层的性质。本文使用自洽场理论对多组分脂质体-纳米粒进入巨型囊泡的跨膜运输进行了研究。第一章,介绍了细胞膜的组成功能和特性,人工合成膜,多组分脂质体-纳米粒的结构、制备及应用以及纳米粒与生物膜的作用方式,同时介绍了在细胞膜体系中自洽场理论模型的应用。本文采用自洽场方法来研究细胞膜的自组织行为。第二章,对单个多组分脂质体-纳米粒进入巨型囊泡膜的跨膜运输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在内吞过程中,多组分脂质体的头体积分数和纳米粒的半径对膜形貌变化的影响,还研究了在准静态下能量壁垒的不同。当脂质种类A和B的头体积分数(fh A,fh B)相同时,得到亚稳中间体IMI相,HII相,stalk相和HD相,而当脂质种类A和B的头体积分数不同时,形成了亚稳中间体stalk相,IMI相,SUV相,HII相和HD相。然而,纳米粒的半径(Rp)对膜形貌的影响很小。我们运用自由能曲线定量分析了最小自由能路径。通过比较自由能,最优参数结合是fh A=fh B=0.2,fh A=0.2,fh B=0.55,Rp=0.35Rg。结果表明,单个多组分脂质体-纳米粒与巨型囊泡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自发过程,并且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亚稳中间体时需要克服能量壁垒。第三章,对多个多组分脂质体-纳米粒进入巨型囊泡膜的跨膜运输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在内吞过程中,多组分脂质体-纳米粒的个数和多组分脂质体-纳米粒的聚集形式对膜形貌变化的影响,还研究了在准静态下能量壁垒的不同。我们运用自由能曲线定量分析了最小自由能路径。分析自由能曲线表明,多个多组分脂质体-纳米粒与巨型囊泡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自发过程,并且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亚稳中间体时需要克服能量壁垒。第四章,对多组分脂质体-纳米粒进入巨型囊泡膜的跨膜运输研究进行了总结。
其他文献
高功率微波通常工作于单脉冲或脉冲串模式下,具有峰值功率高、脉冲宽度窄等特点,在高能物理研究和国防科技领域有广泛应用,因此人们对高功率微波测量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
电磁辐射不仅会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干扰其周围电子仪器的正常工作。为了及时准确地获取空间电场强度的幅值、有效地降低电磁辐射造成的危害,有必要对电磁辐射监测设备的核心部件——电场探头的设计进行研究。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科技文献的基础之上,利用CST微波工作室对电场探头的建模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主要性能参数进行了仿真。针对直偶极子电场探头低频响应不够理想的问题,利用CST微波工作室对基于Koch分形
随着中国北斗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圆极化天线因其具有能够接收任意极化的电磁波且其辐射的圆极化波可以被任意极化的天线接收的巨大优势而备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