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方式对双塔连体结构动力性能及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xiaomi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体结构是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以往有关该类结构的研究成果多是基于对具体工程对象的分析所得,在连体刚度、位置对结构的影响方面得到了一些规律性认识,但仍缺乏连接方式对结构的影响规律等可指导工程设计的成果。为此,本文以双塔连体结构为研究对象,研究连接方式对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内力的影响规律,从而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本文综述了已有相关研究成果;采用层模型,通过84个算例的动力特性和反应谱分析,以及36个算例的时程分析,考察了连接方式、连体刚度和连接位置等因素对对称和非对称双塔连体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内力的影响规律;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21个算例考察了连接方式及位置对结构的影响并与简化层模型进行对比,用以验证和完善所取得的规律。本文没有考虑风荷载对结构的影响。通过以上工作,得到的结论主要有:①连体刚度、位置及连接方式对结构基本周期的影响规律连体刚度和质量与主体结构相比通常较小,对结构基本周期的影响主要为: 1)连体刚度对结构基本周期的影响不大,非对称连体结构基本周期变化比对称连体结构要稍微明显一些;2)连体位置对结构基本周期有一定影响,对称连体结构的基本周期随着连体位置的升高,有增大趋势,在非对称连体结构中,基本周期变化与两个塔体自身周期相关;3)连接方式的改变对结构基本周期的影响一般不大,但强连接对高阶振型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弱连接;4)连体刚度和位置的变化对结构高阶振型有不可忽略的影响,使高阶振型参与系数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对结构动力特性产生较大影响。②塔楼与连体相接的上下部位存在较明显的内力突变,非对称结构比对称结构突出,强连接比弱连接突出;③强连接连体设计时应根据连接形式的不同,考虑连体协调内力及变形能力。总的来说,连体与塔楼的连接越强,其协调塔楼变形和内力的能力越强,但自身受力也更大更复杂;④滑铰连接方式下,对塔楼的地震内力影响相对较小,但因其在地震下的滑移较大,设计中应采取恰当措施以防止连体在地震等荷载作用下脱落;⑤采用粘滞阻尼器连接时,连体对主体结构的协调作用随阻尼系数及连接位置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宜针对实际结构的控制指标选取最优阻尼系数。
其他文献
碳纤维片材(CFRP)是加固工程中非常理想的材料,夹持和锚固技术是CFRP片材能否广泛应用的关键。现有CFRP片材加固的常用方法在锚固技术上存在较多缺点,难以取得理想的锚固效果
在钢框架结构的传统分析和设计中,一般都在这样的假定下进行的:梁、柱连接通常被假定成完全刚接或理想铰接。事实上,正如试验观察所证实,实际中使用的连接所具有的刚度,有许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公路交通运输事业的高速发展、钢材性能和产量大幅提升、桥梁设计与施工技术全面进步,钢箱梁这种古老而又新型的桥型,以其重量轻、稳定性好、抗
数字照相和图像处理技术是传统胶片成像和近代光电技术的结合产物,在1975年数码相机诞生至今的三十余年间得到了飞速发展和普及,带动了机器视觉、自动化、近景摄影测量等多个学
由于高填方涵洞所受荷载大,涉及到的受力因素多,而且复杂多变,因此在设计时很难准确确定涵洞土压力的大小,加之按现行规范与手册计算的土压力又偏小,所以,高填方公路涵洞在应
预应力装配式框架结构节点的连接性能是保障绿色建筑、工业化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关键技术。目前我国预应力装配式结构形式仍处于研究阶段,预制构件的拆分方法存在不足,适合于框
地震作为一种破坏性极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瞬间的强烈震动就可能给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带来毁灭性的冲击。近几年,地震对建筑结构所造成的损伤被各国科学家广泛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本文对各体系悬索桥的参数敏感性、空间力学性能、经济性能、CFRP新材料的运用以及极限跨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研究了矢跨比、边中跨比和主梁抗弯刚
城市建设中的基坑工程,既要保证基坑自身的安全稳定,又要保证其对周围环境不造成破坏性影响,传统的以强度控制设计为主方式逐渐被以变形控制设计为主的方式所取代。由于地下
近年来,高层建筑大量兴建,而风荷载是高层建筑设计的控制荷载之一,结构风效应的现场实测结果是掌握结构风荷载作用机理和结构动力响应及破坏机理最直接的资料,也是修正现有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