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摩·福斯特(1879-1970)是二十世纪英国久负盛名的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最漫长的旅程》是他最具自传性色彩的小说,讲述了男主人公里奇·艾略特的成长以及追求真我的过程。本文将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为视角对小说《最漫长的旅程》中的男主人公里奇·艾略特的心路历程进行解读,旨在挖掘出里奇·艾略特悲惨人生的归因。尽管部分学者和评论家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该小说进行了研究,但他们大多采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俄狄浦斯情结等视角进行解析;迄今为止,尚无学者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的角度对小说的主人公里奇·艾略特的成长以及追求真我的过程进行深入的剖析。小说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中的自我、本我和超我三部分相互契合;通过借助人格结构论,本论文尝试剖析里奇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本我、自我与超我,旨在探究导致其人生旅程最终失败的原因。主人公里奇追求真我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由于自我和超我受到了本我的压制,里奇的本我在他的人格中占据了支配地位。在唯乐原则的指引下,他一味地追求即时的满足,大肆宣泄自己的欲望和本能。其次,随着故事的发展,里奇的自我逐渐取代本我,并在与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中,遵循了现实原则的指引。最后,在与自我和本我的斗争里,里奇的超我又取代了自我,在他的人格中起主导作用。这一时期的里奇弃现实于不顾,盲目地追求自我理想,最终选择用死亡来宣告他追寻自我旅程的失败。通过借助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对《最漫长的旅程》中里奇·艾略特的成长及其追求真我的过程进行解读,本论文最终得出结论:在这场追寻真我的漫长旅程中,里奇始终无法调和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了悲剧的产生。因此,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如何调和好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对人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我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并以此指导我们在日渐丰富的社会实践和日渐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逐步完成对自我人格的塑造。健康的人格是有效帮助我们实现人类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友好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