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禽肿瘤性疾病作为世界范围发生的疾病,严重危害养禽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其中危害最严重的主要包括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禽白血病(Avian leukaenia,AL)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Reticuloendotheliosis,RE)。这三种肿瘤性疾病世界各地均有所流行,并且发生免疫失败和出现强毒力致病型毒株的报道不断增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所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也是当今巨大的挑战之一。本课题将结合血清学检测、临床诊断、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PCR检测以及肿瘤相关的环境因素的调查研究,对山东省境内家禽肿瘤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做系统调查,及时掌握疾病感染所波及的范围及影响因素,寻找肿瘤的发生与病毒感染、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预警机制,从而对我省家禽肿瘤性疾病做到有效预防。血清学检测主要通过琼脂扩散试验、ELISA方法对山东省境内AA种鸡(4周龄以上)的MD、AL、RE进行抗原或抗体检测。此外,我们还通过血凝、血凝抑制试验对NDV进行抗体水平的检测,从而研究肿瘤性疾病与这些常规病之间的关系,以及抗体消长规律对肿瘤发生的影响。结果显示,MD、AL、RE在山东省境内的AA种鸡场普遍存在,MD平均抗原阳性率为3.38%,而AL、RE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31%、40.36%。血凝、血凝抑制试验检测结果显示病毒性肿瘤疾病高发区域,新城疫抗体普遍较低。这表明感染肿瘤性病毒的鸡群体液免疫被广泛的抑制,对NDV疫苗的抗体生成能力有所下降。对山东省境内57份活鸡进行剖检取样,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发病鸡在肝脏、脾脏、肾脏、腺胃、骨髓等组织内存在MDV、ALV-J或REV抗原的阳性信号。所有被检鸡中有38.6%鸡只组织呈MDV抗原阳性,淋巴细胞增生灶中,可见阳性细胞成团或散在存在;有54.39%在骨髓、肝脏和肾脏等内脏器官中存在ALV-J抗原的表达,呈强阳性染色;28.07%检测病例为REV阳性;其中MDV+ALV-J双重阳性率为12.28%;MDV+REV双重阳性率为5.26%;ALV-J+REV双重阳性率为8.77%;MDV+ALV-J+REV三重阳性率为3.51%。PCR检测结果表明MDV、ALV-J、REV的阳性率分别为43.86%、64.91%、33.33%,MDV+ALV-J双重阳性率为15.79%,MDV+REV双重阳性率为10.53%,ALV-J+REV双重阳性率为12.28%,MDV+ALV-J+REV三重阳性率为7.02%。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肿瘤发生的部位主要在肝脏,其次依次为脾脏、腺胃、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PCR检测结果从病原学的角度表明,MDV、ALV-J和REV在我省的流行。利用PCR敏感性、特异性强的特点可以检测出带毒而未出现临床症状的鸡只,确定早期感染;而免疫组化则通过抗原定位确定病毒在机体内的分布情况以及代谢消长规律。实验显示免疫组化结果与病理组织学符合,肝脏、脾脏抗原阳性信号最多、最强;PCR阳性率明显比免疫组化阳性率高,MDV、ALV-J和REV免疫组化和PCR双阳性率分别为33.33%、52.63%、21.05%,免疫组化符合程度依次为76%、81.08%、63.16%。免疫组化和PCR检测结果表明所检鸡只存在早期感染和混合感染现象。通过对家禽所在环境因素的调查研究,把病毒感染和其它影响因素相结合,鉴定禽肿瘤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并根据群体暴露与生存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确定肿瘤危险度,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通过对山东省境内20个种鸡场的饲养环境进行记录、分析、统计发现,鸡场本身环境的管理至关重要,特别要注意疫苗免疫、温度、湿度、通风、密度、等问题,调查发现肿瘤性疾病的发生与疫苗的污染有直接或间接关系,而温度、湿度过高或过低区域肿瘤阳性率均比较高;另外,场址的选择要结合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并远离可能有污染的地方。本实验最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山东省基础地理数据库为基础,结合禽肿瘤性疾病流行病学数据库,以软件工程模式开发建立了“山东省家禽肿瘤性疾病GIS预警系统”。本系统通过禽肿瘤性疾病地理分布研究疾病流行趋势,结合有关环境监测资料,进一步研究疾病发生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的关系,以及区域性流行特征,并根据历年的疾病流行情况,通过地理信息动态分析,描绘流行趋势图,以掌握地区间的消长趋向,为防制家禽肿瘤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