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司的投资行为外受融资环境的影响,内受内部治理机制的制约,由于公司治理理论跟现代财务学逐渐融合深入,近年来,学者们热衷于研究公司治理机制在公司的理财活动中发挥着何种作用及如何发挥作用。前人的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非效率投资,即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两种情况并存,在这种形势下,研究公司治理在提高投资效率方面发挥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需要和迫切了。2007年,证监会基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活动要求各上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可见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审计委员会对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有重要意义,本文不禁发出疑问,审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个人特征与投资效率有没有关联?作为审计委员会重要成员的主任委员,其个人特征对投资效率有何影响?主任委员工作地点与上市公司所在地的一致与否会对投资效率造成何种影响?这些正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第二部分是国内外文献综述及述评;第三部分是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其中重点阐述了与投资行为相关的两个理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第四部分是研究设计,提出研究假设,选取样本和变量指标及投资效率模型设计,通过回归计算得出残差,将其作为下一阶段判断投资不足或者投资过度的标准,然后利用CSMAR数据库搜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有关审计委员会主任委员的数据,匹配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职位,并配合网络搜索,判断其是否本地化,再构建模型进一步验证其对于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第五部分是相关检验和分析,将样本分为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两部分,分别展开相关性检验、描述性统计和回归结果分析,得出审计委员会主任委员本地化能够抑制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进而提高投资效率的结论。第六部分阐述了研究的不足和展望,并提出了相关可行性建议,或许会让公司的管理层更多的关注审计委员会主任委员的个人特征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前人多数的研究角度为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否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以及对审计委员会整体特征的治理有效性的研究,鲜有研究审计委员会主任委员工作所在地与上市公司注册地是否一致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本文将从这个角度出发,突破研究的壁垒,得出本地化的主任委员能够提高公司投资效率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