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能源消耗的增加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水资源短缺。就不断增长的淡水需求而言,苦咸水或海水淡化技术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方法。目前,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多效蒸馏、多级闪蒸和反渗透技术都存在着能耗高和成本昂贵等缺点。电容去离子(Capacitive Deionization,CDI)技术凭借其成本低、对环境无毒的特点而受到广泛的关注。碳材料是CDI电极广泛使用的材料,包括石墨烯、介孔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消耗的增加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水资源短缺。就不断增长的淡水需求而言,苦咸水或海水淡化技术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方法。目前,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多效蒸馏、多级闪蒸和反渗透技术都存在着能耗高和成本昂贵等缺点。电容去离子(Capacitive Deionization,CDI)技术凭借其成本低、对环境无毒的特点而受到广泛的关注。碳材料是CDI电极广泛使用的材料,包括石墨烯、介孔碳、金属-有机框架衍生碳等,而碳材料的低脱盐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CDI在工业规模上的进一步应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们开发了一种由碳电极和赝电容电极组成的杂化电容去离子(Hybrid Capacitive Deionization,HCDI)系统。在目前报道的HCDI电极材料之中,过渡金属氧化物(Transition Metal Oxides,TMOs)是理想的电极材料之一。近年来,由于其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四氧化三铁(Fe3O4)电极材料应用于脱盐领域中获得了高脱盐容量。本论文主要围绕Fe3O4及其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和性能进行研究,将它们作为负极,与活性炭正极构建HCDI系统。通过设计合理的结构来提升电极材料的导电性和循环稳定性,从而实现CDI过程中的高脱盐容量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柠檬酸铁为前驱体,通过热处理得到Fe3O4纳米颗粒。研究表明,450°C热处理得到的Fe3O4纳米颗粒(FO-450)具有最高的比表面积和最好的电化学性能。在2 m V s-1扫速下,FO-450电极的比电容可达162.4 F g-1。将FO-450作为HCDI系统的负极,活性炭为正极,进行脱盐测试。在浓度为500 mg L-1的Na Cl溶液中,FO-450电极的脱盐容量为18.5 mg g-1,经过20圈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可以达到85.8%。2.为进一步提高脱盐容量,我们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二维含铁络合物纳米片,并在N2氛围下经过热解制备了二维(2D)-Fe3O4/C复合材料。由于无定型碳的分散作用,有效地防止了Fe3O4纳米颗粒的聚集并且增强了导电性,从而实现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450°C热处理得到的电化学性能最好的2D-Fe3O4/C-450材料在2 m V s-1时的比电容可达207.5 F g-1。以2D-Fe3O4/C-450为负极,活性炭为正极构建的HCDI系统(2D-Fe3O4/C-450//AC),在1.2 V电压和500 mg L-1Na Cl溶液中表现出了优异的脱盐性能(28.5 mg g-1)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3.为了进一步提高脱盐容量和长循环稳定性,我们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Fe3O4@Ti3C2材料。Fe3O4与Ti3C2 MXene的协同效应提高了电子转移能力,从而提升了电化学性能。此外,紧紧覆盖在Ti3C2 MXene表面的Fe3O4纳米颗粒可以阻止其进一步自氧化,从而提升HCDI过程中的循环稳定性。相比于Ti3C2和Fe3O4,Fe3O4@Ti3C2在2 m V s-1扫速时表现出最大的比电容(150 F g-1)。在HCDI(Fe3O4//AC、Ti3C2//AC和Fe3O4@Ti3C2//AC)系统中,当外部施加电压为1.2 V,Na Cl溶液的浓度为500 mg L-1时,Fe3O4、Ti3C2和Fe3O4@Ti3C2电极材料的脱盐容量分别为20 mg g-1、28 mg g-1和44 mg g-1。Fe3O4@Ti3C2展现了高的脱盐容量,并且经过40圈循环测试后,脱盐容量保持率仍达82.0%,表明其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其他文献
以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盐亭万安小流域和青藏高原东北缘若尔盖草原为研究区,分别以耕地和草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土壤水力学参数的传递函数研究,以便为研究区土壤水力学参数的获取提供简便可行的实用方法和工具,从而解决土壤水力学参数获取难的问题。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统计学原理,在两个研究区采集96组样本,通过室内试验法测得容重Bd、有机质含量Om、土壤机械组成(砂粒含量Sand、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休戚与共。森林生态系统蕴含着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退化,资源枯竭、水土流失、草场退化、温室效应、物种濒危等生态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与绿色发展。森林生态系统一项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就是涵养
隧道洞口段边坡失稳与衬砌结构破坏是最为常见的失稳问题。本文基于浅埋偏压洞口段隧道在历次大地震中震害资料,以振动台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偏压角度为30°的浅埋偏压洞口段隧道动力响应特征及衬砌的震害特征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地震激励下隧道衬砌的受力特征及隧道衬砌结构损伤特性等。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在地震作用下的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的损伤特征的分析统计,得出在地震作用下隧道洞口段的损伤主要为:洞口
目前,随着我国地下空间和道路的大量建设,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浅埋隧道,这类工程普遍具有埋深浅和围岩等级差的特点。地震观测发现,实际发生的地震存在震级从小到大“逐渐增强”的情况,即以“地震序列”的形式产生。大量学术研究和工程震害实例表明,浅埋软岩隧道工程的抗震性能相对较差,其地震动力响应与输入地震波的频谱特性紧密相关。从试验的经济成本和可实施难易程度出发,振动台模型试验目前仍然是研究隧道及其他地下工程抗
与传统的工程措施相比,在边坡加固、水土流失防治中使用植被,不仅绿色环保,而且低投入、易养护,因此目前植物措施广泛应用于边坡地质灾害的防治中。为进一步揭示植物根系固土的力学作用,选取西南山区两种常见乔木柳杉和杉木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通过对现场根系的挖掘和测量、单根室内拉伸试验、根土复合体三轴试验,得到了根系的空间分布特征、抗拉特性,以及其根系对土体抗剪强度的贡献。并且考虑到根土界面间的摩擦作用,进一
坡耕地上的地表起伏是降雨和人为耕作以及管理共同形成的一种微地形。由于微地形凹凸分布的随机不均匀性,导致其侵蚀变化过程更加复杂多变,增加了人们对侵蚀过程的理解难度。为了深入理解地表起伏对产汇流过程的影响,本文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与近景摄影测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土壤侵蚀学理念,研究了相同降雨历时下,单凸起、单凹陷两种单式起伏和凹凸相连、凹凸相间两种复式起伏以及对照组5种微地形措施分别在60、90、12
偏压隧道是由于不对称岩层地质的存在,造成隧道结构两侧受到不对称荷载,在地震作用下,偏压隧道结构较常规隧道更容易遭到破坏。不同工况下的偏压隧道震害严重程度也不相同。对此,本文基于不同坡比工况下,结合偏压隧道的震害调研,振动台模型试验以及有限元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不同坡比偏压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及抗减震措施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偏压隧道震害调研结果显示,偏压隧道震害特征主要表现
图可以用来描绘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电商和社交网络等领域。随着领域发展与图的大量积累,人们在图的管理与分析,尤其是子图匹配问题上,进行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子图匹配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OLAP场景中生物学蛋白质交互网络的分析与比较;OLTP场景中风控管理对风险交易的实时预警等。子图匹配问题是指给定一个查询图与数据图,找出数据图中所有查询图的同构子图。近年来,随着图数据的规模日益
微观晶体结构和分子运动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材料宏观性能相关结构机理的理解。本文将综合使用核磁共振技术、差示扫描量热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多种分析方法,围绕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MAPb Cl3和FAPb I3钙钛矿材料分别开展甲胺(MA)阳离子分子运动的固体氘核磁共振研究和离子掺杂诱导结构与材料性能的研究。(1)利用固体氘核磁共振技术探究了MAPb Cl3钙钛矿材料正交相、四方相和立方相晶体结构内
香露兜为特色热带园艺作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经济价值高,市场潜力大。我国香露兜为境外引进作物,由于资源创新研究工作开展偏少,存在资源性状特征不清、品质鉴定技术缺乏、产品加工粗放等问题,制约了创新利用和新产品开发,影响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香露兜资源鉴定评价研究为基础,开展了生理性状评价、主要香气品质鉴定和产品加工工艺研发,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以香露兜和大叶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