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专利权主体制度的冲击及应对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j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不断突破的人工智能给专利权主体制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人工智能不是专利法中的“人”,使得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可专利性、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发明人认定以及权利归属确定等问题的解决陷入困境。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为人工智能生成物的专利法保护提供支撑,已成为专利法领域的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对人工智能给专利权主体制度带来的冲击及应对进行了深入探讨。除去引言和结论,本文共有4章,分为三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由第二章组成。该部分对专利权主体制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重点阐述了专利权主体资格的判断标准,同时在对人工智能生成物给专利权主体制度带来的挑战进行凝练与概括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应对冲击的当务之急就是对人工智能是否具有专利法上的主体资格进行分析。第二部分由第三章和第四章组成。该部分梳理了国内外的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人工智能专利权主体资格的不同立场,在对积极开放的肯定态度和消极谨慎的否定态度背后的法学传统和理论基础进行充分的吸收借鉴后,笔者否定了人工智能成为专利权主体的可能,并从专利权主体制度的法理基础以及人工智能成为专利权主体的现实环境出发对这一结论进行了论证。第三部分由第五章单列而成。该部分在否定人工智能成为专利权主体的基础上,对人工智能给专利权主体制度带来的挑战进行了一一回应。人工智能生成物应当受到专利法的保护,认定发明人的目的在于厘清专利权的归属,因而,当发明人的认定存在困难时,可以通过设置“勿需认定发明人”的特殊规定,直接讨论该专利权的权利归属问题。本文的创新点有三:一是梳理并概括了人工智能生成物给专利权主体制度带来的挑战。二是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人工智能专利权主体资格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人工智能不能成为专利权主体的原因进行了论证。三是明确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发明人应如何认定,而在于如何协调人工智能生成发明后产生的复杂利益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人工智能给专利权主体制度带来的挑战进行了回应。
其他文献
<正>就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侦查而言,技侦措施的应用可以让侦查人员逐步树立由证到供的侦查理念,减少侦查周期和成本,为反腐败斗争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但实践中技侦措施的应用
政治体制属于组织管理的范畴,它所解决的是如何实行管理的问题,而不是解决由哪个阶级来统治的问题,因此,它不具有先天既定的社会制度属性;从大量的社会现实看,政治体制同社会制度之
2008年.犯罪嫌疑人张某、王某、陈某、李某作为刘某的下线相继加入刘某的传销组织.每人入会时各交纳了21万元的入会费。2010年初.该传销组织无法继续进行并予以解散.张某等四人便
为了贯彻落实1999年7月12日中央党校召开的“部分省(市)党校远程教学座谈会”有关把在职研究生班教学纳入远程教学系统轨道的精神,我们于上学期安排实施了上海、江苏、重庆三
期刊
我国从2005年开始先后提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一系列乡村营建政策。台湾在乡村建设上起步比大陆早,1994年台湾“文建会”以“造景、造产与造人”为核心,颁
本论文详细论述了窄带极化纠缠光源的实验制备和在基于原子系综的量子存储器中的应用。我们利用腔增强的自发参量下转换过程,实验制备了频率连续可调的窄带极化纠缠光子对。
从“实质解释”的提出,到“实质论者对刑法实质解释的倡导和形式论者对这种倡导作出的回应与批判”[1],再到“实质解释论”与“形式解释论”两大阵营理论观点的激烈碰撞,双方在“罪刑法定原则”的形式侧面、实质侧面上;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社会防卫机能上;形式的违法性(刑事违法性)、实质的违法性(社会危害性)上;刑法规范的解释限度、出入罪上,都秉持着各自的观点,至今未能达成共识。透过上述争论,在分析这场博弈背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相关指标,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