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适应性观测(目标观测)是提高高影响天气可预报性的有效方法,是国内外数值预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THORPEX国际科学计划的核心内容,成为未来十年国际大气研究的核心目标。而敏感区的确定是适应性观测研究中的关键,随着适应性观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确定敏感区的方法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确定敏感区的理论方法主要包括ETKF、CNOP和SV等方法;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析集合预报的初始误差和预报变量误差的关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应性观测(目标观测)是提高高影响天气可预报性的有效方法,是国内外数值预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THORPEX国际科学计划的核心内容,成为未来十年国际大气研究的核心目标。而敏感区的确定是适应性观测研究中的关键,随着适应性观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确定敏感区的方法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确定敏感区的理论方法主要包括ETKF、CNOP和SV等方法;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析集合预报的初始误差和预报变量误差的关系,研究检验区的预报变量对初始时刻基本要素的敏感性。本文首先选择2009年7月23日发生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和数值模拟,其次通过WRF三维变分方法形成30个集合初始样本,做了预报时效为12小时的集合预报。并利用基于集合预报的相关方法分析检验区(北京及周边地区)6小时累积降水(14-20LST)相对于初始时刻(08LST)各基本要素的敏感性,确定敏感性要素及其所对应的敏感区。进一步,通过观测系统模拟试验(OSSE)的资料同化验证所确定的敏感区。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1.本次暴雨为一次飑线过程所致,最大降水落区位于北京东南部及北京和天津接壤处,6小时最大累计降水为74mm,位于朝阳区。北京地区位于中低层冷涡中心的前部,伴有强的上升运动,水汽通道位于北京的西南侧,对流不稳定能量在14LST大量积累,地面冷锋抬升作用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2.利用WRFV3.1模式,选择最佳物理参数化方案,较成功的模拟出此次降水过程的天气形势和雷达回波。但是模拟的雷达回波比实况要超前1小时左右,而且强度略强。为之后形成合理的集合预报系统打下基础。3.通过WRF三维变分方法形成30个初始时间为7月23日08LST的初始场集合样本,并做预报时效为12小时的集合预报。利用基于集合预报的相关方法分析检验区(北京及周边地区)6小时累积降水相对于初始时刻(08LST)各基本要素的敏感性,确定水汽和温度为敏感性要素,对应的敏感区分别在北京的西南侧和东北侧,且物理意义明确。4.本文还进一步通过观测系统模拟试验(OSSE)验证所确定的敏感区,结果表明在水汽对应的敏感区内同化水汽对降水的预报结果有明显的改进;在温度对应的敏感区内同化温度,降水的预报准确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说明了初步确定的敏感性要素和敏感区的正确性。在水汽对应的敏感区内同化水汽的同时在温度对应的敏感区内同化温度,使降水预报的技巧有大幅度的提高,说明了温度和水汽的共同作用对提高降水预报准确率贡献最大。5.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通过同时改善温度对应的敏感区和水汽对应的敏感区内的初始场,可以改善初始条件中的温度场和水汽条件,并且随着模式的预报,对流不稳定能量在14LST得到非常大的改善,从而最终提高关心区域内的6小时累积降水的预报效果。
其他文献
利用1981-2007年逐日大气再分析资料、APHRODITE中亚洲季风区域逐日降水资料以及向外长波辐射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逐日资料,通过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夏季(5-9月)亚洲与太平洋区域的大气遥相关,分析了其季节演变与夏季亚洲-太平洋大气环流和亚洲季风区降水的联系,并利用27年的气候平均资料研究亚洲-太平洋涛动的气候季节内振荡特征,对其相联系的大气
电解锰渣已成为阻碍电解锰行业发展的瓶颈,其中锰渣含有的大量石膏是限制其资源化利用的关键。针对锰渣中石膏浸出问题,本文研究了NH4HCO3和NH4Cl用量、浸出初始pH、浸出时间、浸出温度对锰渣中石膏转变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锰渣与NH4HCO3和NH4Cl之间的质量比为20:8:1.5,固液比为1:5,浸出初始pH为7.5,浸出温度为70℃,浸出时间为120min时,石膏的浸出率达到90.0
利用北京地区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面自动站资料、微波辐射计资料、风廓线数据、多普勒雷达数据、雷达变分同化分析系统(VDRAS)的高分辨率边界层分析场资料、以及6小时一次的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奥运会期间影响北京地区特别是北京城区的两次强降水过程,即发生在2008年8月10日和14日的两场暴雨,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和对比,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 8月10日为一次全市性大-暴雨,降水持续时间达24小时左右
卫星降水资料在测站分布稀疏的复杂地形区域具有较大优越性,但是由于卫星与测站获取降水的原理不同,需要对卫星资料的可用性进行评估。青藏高原与其紧邻近的四川盆地物理距离很近、降水日变化特征迥然。考虑到以往绝大部分研究都把高原与四川盆地的降水日变化分别进行研究,且早期研究的实际降水观测资料具有局限性,加上对机制研究不深入。本研究首先利用2003-2008年暖季(5-9月)逐小时测站降水资料对CMORPH和
为了研究闪电先导与地物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先导的物理模式和随机模式来模拟下行先导与上行先导的连接过程。选取电位梯度最大的方向为先导发展方向的为先导物理模式,根据概率随机选取先导下一步发展方向的为先导随机模式。先导二维物理模式的模拟得到先导梯级长度在14.2m-82.9m的范围内,下行先导感应电荷的数量级为10 ?5 C/m,先导梯级长度和感应电荷量均随着先导离地高度的下降而增加,模拟结果与观测值相吻
在一般的天气数值预报模式和气候模式中,积云参数化方案是影响模式性能极为关键的部分。因此对积云参数化方案进行性能评价和改进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利用GRAPES单柱模式,采用GCSS WG4第三次个例资料,对GRAPES中的BMJ、SAS和KFeta三种积云参数化方案进行了数值试验和诊断分析。然后根据单柱模式诊断结果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对KFeta方案中进行修改,并用单廓线试验、单柱试验和G
为探讨神经丝轻链(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NEFL)在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中的表达情况及作用机制,本研究首先对食管鳞癌组织及配对的正常食管上皮中NEFL的m RNA和蛋白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 RNA表达数据,以及临床标本的
强度预报是当前热带气旋业务预报中的难点,虽然实际业务中时常根据眼的收缩来定性的判断热带气旋强度增大,但并非所有的热带气旋在任何时候都会出现明显的眼。有鉴于此,本文将眼的变化扩展到热带气旋的内核,并用热带气旋中心附近的最大风速半径来度量热带气旋的内核尺度,因此,如果内核区的缩放会引起热带气旋强度的变化,则可以普遍地应用于日常的热带气旋强度预报业务中。此外,结构及其变化是影响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三大因素
用GRAPESmeso数值模式和LAPS中尺度局地分析资料,对2.5km和5km两种分辨率,选用显式降水方案和2种混合降水方案,设计6种组合方案,对2008年7月一次西南涡暴雨过程做数值模拟。对比各个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显式降水方案和2.5km分辨率,LAPS初值场较好模拟出“西南涡—切变线”系统中的雨带和对流雨团。用其输出的模拟结果,作天气学降水运动的中尺度诊断计算与分析表明,该“西南涡—切变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的路径预报在过去的20年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然而,TC的强度预报进展缓慢,特别是对快速增强过程(RI)的预报一直是一个难点。一般认为,RI是TC内核区、海洋和大尺度环境场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环境场或是下垫面对RI过程的影响也是通过对TC环流内部中尺度强对流系统(尤其是台风内核的动力作用)的影响来间接造成的。所以,分析TC环流内部中尺度强对流系统对TC强度快速变化有很大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