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衔接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shi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的衔接是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小学德育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衔接的研究不仅能促进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实践发展,同时对于完善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理论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人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分布进行统计分析,以诚实信用、孝亲敬长、遵守秩序、保护生态环境四个三级类目为范例,对道德教育内容衔接现状进行深层次的探析,从而揭示道德教育内容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选题目的与意义,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进行论述。同时梳理了国内道德教育内容衔接现状,对当前的研究状态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为本文分析框架和衔接标准的提出,是本文的理论基础部分。首先,梳理分析了国家相关文件和学者们研究中有关道德教育内容的划分,并结合人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实际编排情况,把道德教育内容的二级类目确立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环境道德。其次,对三个学段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梳理、分类,形成本文的15个三级类目,从而构成本文分析框架。最后,通过对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和布鲁纳“螺旋课程”编写理论进行探讨,提出本文的四个道德教育内容衔接的标准。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中小学德育教材中道德教育分布情况。文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对道德教育内容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分布情况,从而把握道德教育内容在中小学德育教材中的分布情况,为下一步进行具体的内容分析做铺垫。第四部分主要针对中小学德育教材中具体的道德教育内容纵向衔接状况进行探讨。文章选取了诚实信用、孝亲敬长、遵守秩序、保护生态环境四个三级类目为范例探讨其衔接情况。在具体分析时,首先对三个学段《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衔接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呈现出中小学德育教材中相关的内容,并对每一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判断该内容属于布卢姆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中的某个层次。最后从整体上分析该部分内容在中小学的衔接情况。第五部分主要探讨中小学德育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衔接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文章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整体化意识缺乏、内容断裂脱节;层次性意识不足、内容简单重复;递进性特征不足、内容跨度大;序列化意识欠缺、内容编排混乱。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提出了科学确定中小学各学段道德教育内容的有序层次;统一规划中小学德育教材;着力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衔接意识以及构建衔接的保障机制等策略。
其他文献
尽管反对的意见很多,有的说出版社搞分级阅读把家长排除在外,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有的说出版社与不良教育人合谋误导大众,增加学生负担,说什么分级阅读的终极目标只有—个:商业利
随着时代的发展,康复医疗领域中新理念、新技术的不断提升,康复医疗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康复医疗空间环境已然不同于医院的设置标准,为不同的康复人员构建出适合,安全、
阐述了"猫眼效应"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猫眼效应"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光电探测器的确存在"猫眼效应"。利用"猫眼效应"进行远距离的目标探测与识别能够简化系
经济法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教好和学好经济法需要在教材的选定、学时的安排、教师的选配、学生的学法等方面进行适当改革。本文鉴于实践中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过
新中小学生汉语考试(YCT)是由国家汉办主办的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测试,其目的是为了测试汉语非第一语言的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汉语的能力。剑桥少儿英语考试(C
近年来,一批经济学家在吸收早期幸福理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借助心理学及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将幸福问题的研究从客观层面推向主观心理层面、从抽象的理论阐释
<正> 纪伯伦(1883-1931),是黎巴嫩著名诗人。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他的作品在阿拉伯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诗人的一生很坎坷,12岁便随母亲去美国
突发性暴雨洪水和超标准洪水仍是海河流域的心腹之患。在分析海河流域防洪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与水和谐共处、提高防洪标准、建设防洪非工程体系、搞好防守抢护等防洪对策
房地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从房地产开发到房地产销售,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信贷已成为房地产市场供给和需求双方主要的融
本文试从福柯全景敞视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教育中的权力、纪律、检查等不同形式的分析,透视出课堂中的微观监视对课堂教学、教师、学生自身发展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