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集了红碱淖湖滨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2011.10月采集了8个土样,2012.6和2012.10各采集了10个样品。测定了土壤中养分含量。分别利用了传统的培养技术及氯仿熏蒸法对微生物区系及微生物生物量进行研究,采用Biolog系统对土壤中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进行测定,同时采用PCR-DGGE方法对土壤中可培养及免培养时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红碱淖地区土壤pH为7.93-9.92,为典型的碱性或者强碱性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37-2.96g·kg-1,全氮含量为0.007-0.722g·kg-1,全磷含量为0.215-0.904g·kg-1,全钾含量为17.59-25.46g·kg-1,硝态氮含量为1.18-5.90mg·kg-1,速效磷含量1.37-6.65mg·kg-1,速效钾含量为35.72-228.29mg·kg-1,除全磷、全钾及速效磷外其余的养分含量均较低,表明红碱淖地区土壤较为贫瘠。不同植被带下的土壤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季节变化也对土壤养分含量也存在一定影响。2.红碱淖地区土壤中微生物分布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夏季(2012.6)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比秋季(2011.6和2012.10)少。秋季(2011.10)第一次采样红碱淖地区可培养微生物种类为10-20种,夏季(2012.6)采样红碱淖可分离出的微生物种类为5-22种。秋季(2012.10)第二次采样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种类为4-18种。三个采样时期的结果显示,微生物种类的变化幅度较小。3.同一季节不同土样中微生物生物量含量有显著差异。与秋季(2011.6和2012.10)相比,夏季(2012.6)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含量较低,这与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秋季(2011.6和2012.10)较夏季(2012.6)微生物呼吸作用强。4.红碱淖地区微生物的AWCD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呈现“S”型曲线,符合一般微生物利用基质生长的曲线规律,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存在适应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退期等生长时期。5.第一次秋季(2011.10)采样时红碱淖地区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可利用碳源的数目为22-29.33种。夏季(2012.6)采样红碱淖地区微生物群落可利用碳源的数目为0-23种。第二次秋季(2012.10)采样时红碱淖地区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可利用碳源的数目为9-28种。相比之下,夏季时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的数目较低。6. Shannon多样性指数、McIntosh多样性指数结果显示,季节及土壤养分含量及植被类型及覆盖度的差异使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产生差异。由结果可以看出第一次秋季(2011.10)采样时各样品间的均匀度无显著差异,夏季(2012.6)和第二次秋季采样(2012.10)采样时样品间的均匀度产生了差异。不同土样样品的多样性指数也有显著的差异。微生物群落结构对6大类碳源的利用结果显示,红碱淖地区的土壤微生物对糖类利用率最高,对多聚化合物、羧酸类、氨基酸类利用率相当,对多胺类和多酚化合物利用率最低。7.第一次秋季(2011.10)采样从8个土壤样品直接提取DNA及其富集培养得到的菌体中提取的DNA样品中共分离得到63条条带。夏季(2012.6)采样从10个样品的免培养与可培养DGGE图谱中分离得到39条条带,第二次秋季(2012.10)采样从10个样品的免培养与可培养DGGE图谱中分离得到42条条带。可培养和免培养DGGE图谱分析表明,可培养样品的DGGE图谱中条带数目少于免培养样品的DGGE图谱中条带数目。同一样品的可培养和免培养的DGGE谱图的条带类型也存在差异,可培养中有些条带在不可培养的图谱中并未出现,因此为了更加全面的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采用培养和免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是必要的。不同样点的条带类型及数目也不一样,这跟样点的土壤养分含量、植被类型及植被覆盖度都有关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免培养样品的DGGE图谱聚在一起,与其他样品的距离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