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黄土高原子午岭次生林区,对山杨林、白桦林、油松林和辽东栎林四种林分的群落多样性、土壤水分和养分特征、细根分布特征、生物量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子午岭林区由山杨林到辽东栎林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乔、灌、草本层的物种数明显减少,各林分内乔、灌、草本层物种数的大小关系依次为:山杨林、白桦林、油松林、辽东栎林;四种林分中山杨林的乔、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最高,辽东栎林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群落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呈下降趋势,除人工油松林外各群落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依次为:山杨林、白桦林、辽东栎林;四种林分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与物种多样性指数依次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且四种林分乔、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关系均依次为:山杨林、白桦林、油松林、辽东栎林。(2)各森林植被群落2005年的土壤含水量均明显高于2006年,其中油松林各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小,辽东栎林变化较大;不同年份中山杨林的土壤含水量最大。四种林分在0~100 cm范围内土壤含水量的大小关系依次为:山杨林、白桦林、辽东栎林、油松林;在100~300 cm范围内土壤含水量的大小关系依次为:山杨林、白桦林、油松林、辽东栎林。从山杨林到辽东栎林演替过程中土壤容重(0~60 cm)的大小关系依次为:山杨林、白桦林、油松林、辽东栎林。各林分土壤全氮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白桦林、山杨林、油松林、辽东栎林;土壤有机质依次为:辽东栎林、山杨林、油松林、白桦林,各林分的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明显高于底层。四种林分根系总生物量的大小关系依次为:白桦林、山杨林、辽东栎林、油松林。从山杨林到辽东栎林演替演替过程中,植物根长密度总量逐渐增加,细根表面积逐渐增大。(3)在立地条件相似、人为扰动极小且树龄差距不大的情况下辽东栎的单株生物量最高,其次为白桦和山杨,油松最小。除油松外其它林分地上部分各器官以树干生物量最大,树叶生物量最小。群落内土壤水分含量对树枝生物量影响最大,树干对水分的依赖次之。群落内土壤有机质含量对树枝生物量影响较大,其中又以对白桦的影响最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对树干和树叶生物量的影响不明显。除白桦林外,土壤有机质对根系、凋落物和总生物量有一定的影响。土壤全氮对白桦生物量的影响较大,对山杨的影响次之,对辽东栎的影响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