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DXA对比分析抗骨质疏松联合用药前后T2DM伴OP患者腰椎及髋部骨密度与结构参数的变化,探讨T2DM对绝经后女性OP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为预测患者中轴骨不同部位潜在骨折风险提供更进一步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骨质疏松门诊进行诊治且就诊诊断为OP的患者,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总共纳入患者144例。其中OP+T2DM组为72例诊断为OP且合并T2DM的绝经后女性患者;OP组为72例确诊为OP但不合并T2DM的绝经后女性患者。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体重、身高、BMI、绝经年限、脆性骨折史)、各腰椎及髋部BMD值、股骨颈骨强度参数值、血生化指标等,并对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进行一致性检验。两组患者均接受阿仑膦酸钠、骨化三醇联合钙剂治疗2年,并在第1年和第2年分别评估记录相同的参数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依据分组对不同时间两组间各项参数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1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身高、BMI、绝经年限、脆性骨折史、各腰椎与髋部BMD值、股骨颈骨强度参数(CAS、CSMI、Z、Cort、BR)值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T2DM+OP组患者治疗1年后,各腰椎及髋部BMD值均表现为提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强度(CSA、CSMI、Z升高,BR降低)表现为提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年后,各腰椎及髋部BMD值均表现为提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强度(CSA、CSMI、Z、Cort升高,BR降低)表现为提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OP组患者治疗1年、2年后各腰椎及髋部BMD值均表现为提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强度(CSA、CSMI、Z、Cort升高,BR降低)表现为提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2年后,组内腰椎总和BMD增长率均高于股骨颈BMD增长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治疗2年后,T2DM+OP组患者股骨颈骨强度(Z、Cort较低,BR较高)较OP组患者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治疗2年后,T2DM+OP组患者股骨颈骨强度(Z、Cort变化值低)提升较OP组患者慢,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在接受阿仑膦酸钠、骨化三醇联合钙剂的治疗后,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且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内,分别为(10.90±2.02)mg/dl、(3.64±0.73)mg/dl和(79±17)IU/L,并且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阿仑膦酸钠、骨化三醇联合钙剂治疗伴或不伴T2DM的OP患者均可有效提高患者骨密度和骨强度,安全有效,且对腰椎骨密度的提升优于股骨颈部。2T2DM延缓抗骨质疏松联合用药治疗后OP患者股骨颈骨强度的提升,但对骨密度的提升无影响,应加强对此类患者髋部骨折的预防。3骨强度结构参数用于患者治疗前后骨质的评价是对骨密度参数的良好补充。图3幅;表9个;参14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