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残疾人教育事业是否发达、支持政策是否完善、社会文明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志之一。聋人艺术是聋人文化的视觉化,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诉求、交流功能和美学价值。融合教育主张构建“宽容、无差异”的校园文化与“平等、融合”的社会环境,对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工艺美术专业聋人大学生实行融合教育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聋人群体的社会融入性,促使其顺利融入社会生活。本文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访谈法、参与式观察与实物收集法进行个案研究资料的收集,以M校特殊教育艺术学院为个案学校,对工艺美术专业四个年级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参与式观察,选取两名聋人大学生、两名教师、两名教学管理者进行深度访谈,运用斯特劳斯和科尔宾的三级编码方式对质性资料进行归纳与分析;通过《聋人大学生调查问卷》进行聋人大学生学校生存现状调查,运用spss17.0对量表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根据对问卷的数据分析和质性资料的编码进行探析,结果表明,第一,有普校就读经历的聋人学生适应能力较好;第二,普健融合的培养模式更加有利于提升聋人学生的学校适应能力与社会交往意识;第三,聋人大学生对专业指导方面的需求较高;第四,个案学校的融合培养模式表现在课程内容的融合、教学资源的融合、校园环境的融合和社交网络的融合四个方面,但其融合培养模式还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第五,聋人具有左视野—右脑优势、空间智能优势、视觉思维能力优势与异与健听人的专注力与动手能力,初步认为“偏重实用”的工艺美术专业适合聋人大学生学习,工艺美术专业实行融合模式有利于聋人大学生在掌握立足社会的一技之长的同时提升自我的人际交往意识与社会融入意识;第六,国家政策、劳动力市场需求都影响了融合培养模式的发展,但聋人大学生的学习适应需求、人际适应需求以及职业价值观方面的需求是影响融合培养模式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试提出以下建议完善个案学校聋人高等艺术教育的融合培养模式:首先,构建以艺术应用社会融入型人才为导向的“三位一体”融合教育模式;其次,完善融合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再次,在学校引领下完善聋人大学生学习支持系统,修改与重构工艺美术专业融合课程体系;最后,加强社会对融合环境构建的支持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