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城镇化过程中长期面临的重要问题。长江流域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长江的涨落荣枯,沿岸的富庶进步,一直备受关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高度概括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同时也是长江经济带保持“经济长廊”与“生态走廊”称号的必然之举。然而,长江经济带以往“大开发式”的发展虽极大地提高了城镇化速度和水平,但这一过程中生态系统健康退化,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城镇化过程中长期面临的重要问题。长江流域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长江的涨落荣枯,沿岸的富庶进步,一直备受关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高度概括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同时也是长江经济带保持“经济长廊”与“生态走廊”称号的必然之举。然而,长江经济带以往“大开发式”的发展虽极大地提高了城镇化速度和水平,但这一过程中生态系统健康退化,长期累积的生态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绿色约束趋紧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实现在保护中发展与发展中保护是长江经济带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难题。评估分析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健康的时空演变规律,量化生态系统健康对城镇化的时空动态响应则是解决这一难题客观需求和内在要求。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总结已有研究,分析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基于改进的VOR模型和综合指标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2005年、2010年、2015年及2018年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与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量化分析,重点分析了生态系统健康及其各组成要素的时空演变特征;剖析生态系统健康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健康与城镇化的空间关系,量化生态系统健康对城镇化的时空动态响应,以期为长江经济带实现绿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健康各组成要素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其中,生态系统活力空间异质性较为显著,呈现出“南高北低”分布特征;生态系统组织在时间上呈稳定下降趋势,空间分布较为随机;生态系统弹性集聚特征显著,人口、经济密度较大的城市以及地势高耸的区域生境质量指数较小,弹性水平低;受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下降、需求提升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指数呈连续下降趋势,供需赤字区域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在下游北部以及城市群部分市域。(2)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健康得分均值呈波动式小幅下降趋势,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其中下游地区生态系统健康得分的“低谷”拉低了长江经济带整体均值,且整体均值在时间上的演化主要受中上游地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变化的影响;在空间格局上,生态系统健康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关系,体现在下游北部的低水平集聚以及中游地区的西部周边与整体区域南部的高水平集聚,空间集聚类型的演变趋势表明,生态系统健康较差的地区对邻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或将越来越大;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下降主要集中在2005-2010年间,主要分布在部分省会城市及较发达的城市群区域。(3)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2005-2018年13年间,城镇化水平总体增幅46.7%,年均增长率为2.97%。中下游总体增幅和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平均水平,其中,下游地区增幅最大,年均增速最快,分别为52.97%、3.34%。经济、人口、土地和社会城镇化子之间的耦合程度差异很大,经济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余三个子系统,人口和社会城镇化之间协调水平较高;在空间上,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水平存在自西向东递增的地区发展差异,除少数上游地区城市受地理位置等限制,其余城市均达到一般及以上城镇化水平。(4)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生态系统健康存在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但总体上这种负向影响正在下降。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城镇化与生态系统健康的空间相关性主要体现在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其中,社会城镇化与生态系统健康呈正相关,经济、人口、土地城镇化与生态系统健康均呈显著负相关。在量化长江经济带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响应模型中,加入控制变量的空间误差模型拟合效果最优;长江经济带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对生态系健康的负向影响显著高于社会城镇化的正向影响,因而城镇化对生态系统健康整体上表现为负向影响。此外,地形起伏度、降雨量以及距河流距离等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健康有正向影响,它们或直接益于生态系统健康,或通过限制城市扩张间接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一方面以生态优先为前提,整体联动、统分结合,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综合考虑空间外部性,共抓生态大保护;另一方面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进绿色产业转型,区内错位,区际协调,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其他文献
<正> 1.研究对象和方法以AO2定子铁心作为研究对象。铁心按重量堆迭,并用槽样棒理齐。被试铁心沿轭部在两个径向相对位置进行焊接,模拟扣片的影响。测量单位损耗、磁化曲线和迭压系数时,定子铁心在5--200公斤/厘米~2范围内以
<正>目前,我国工业园区对全国经济贡献大概是30%,但工业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是66%左右,工业碳排放占中国总碳排放的68%。以前,单个企业的净零排放,无外乎是某个产品,一家企业的脱碳,但是如果放在整个园区角度实现零碳,则是一片区域,多家企业,甚至整个产业链都可以实现净零排放,这解决了地方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也解决了企业因为拿不到能耗指标而限电限产,以及因为脱碳不达标拿不到订单的烦恼。
采用特殊的3段式发射脉冲串以在回波信号中形成明显凹坑,设计了一种超精密超声波测距装置,并提出了一种适合嵌入式系统实时处理的包络提取简化算法,通过寻找回波包络的凹坑位置实现超声波飞行时间的准确测量,利用ARM+FPGA架构的SoC作为处理核心完成了样机研发。测试结果表明:在500 mm量程下典型测量误差小于0.1 mm,且在-30~65℃范围内测量精度保持稳定。
在当前通信施工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受企业内部交易频繁和人力、物力、资源成本不断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因内部交易成本过高而出现亏损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严重阻碍企业的稳定发展。文章介绍了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通信施工企业创新划小核算管理模式的意义与方法,以期有效提升企业内部核算工作的质量,降低亏损概率。文章的研究不仅为当前通信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支持和有益参考,还为当前各企业优化管理模式
新能源汽车优点突出,成为各国近来新车发展的主流。电机转速的提高使得工作频率不断升高,容易与定子发生高频共振。定子铁芯的加工工艺会影响定子的模态频率,直接对定子进行数值分析会耗费大量计算资源与时间成本。因此,针对粘接定子的动力学建模运用叠片理论、针对焊接定子的简化建模基于半有限元方法,然后利用定子的模态实验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准确性,最后针对焊接定子提出了减振降噪的结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固结方式直接影
三江源地区是青藏地域生态环境脆弱的典型地区,近几十年来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不断变化,对中、下游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景观格局变化的相关研究对于理解三江源国家公园景观空间分布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保护理论和数理统计分析原理,通过ArcGis、Fragstats和R语言分析三江源国
随着高速公路使用年限的增加,路面不仅会出现裂缝、坑槽、龟裂等病害,也会出现松散、层间黏结不良等隐性病害。为研究高速公路路面隐性病害的无损检测技术,在研究对比传统探地雷达及高动态探地雷达数据采集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2种探地雷达在高速检测状态下对于隐性病害识别的能力,提出了较为合适的探地雷达检测方法,并结合大量雷达检测及验证的实践经验,以雷达数据的三振相要素为基础提出了隐性病害识别4步法,该方法简单实
西南喀斯特地区属于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该地区既是我国维持粮食安全、阻控土地退化、构建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所在,也是国家推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生态稳定的重要践行区,具有无可替代的生态和经济地位。该地区通过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资供给、环境调节等生态系统服务,这些生态系统服务已成为提升人类福祉的重要资源来源和环境基础,也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石。现有的生态系统
长江三角洲圩区的快速城市化加剧了该地区的洪涝灾害,亟需对传统圩田景观系统的空间组织法则及其未来的保护和转型策略进行探讨。采用类型学方法对圩田景观的形态生成、类型及其适应性转型进行解析,研究发现:公元八世纪至今,圩田景观系统经历了从大圩体系的解体、小圩体系的合并与标准化到城市化的三次重大空间转型,圩田系统的体量、标准化程度、水系的连通性及可渗透下垫面的面积共同决定了其洪涝适应性;以圩田基本形态和水利
景观组成及景观格局特征决定了污染物的来源和地表景观的拦截消纳潜力,地表坡降会加剧土壤侵蚀,坡地景观特征是影响河流水质的重要因素。研究基于长江上游重庆段2015年水质监测数据和30 m空间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提取河岸带100 m、200 m、300 m、500 m、1000 m和子流域6种空间尺度上景观格局和景观组成,并进一步将景观组成分为总地类、缓坡地类和陡坡地类三种不同坡度尺度,再采用相关分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