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侠电影中的女侠形象历史渊源流长,据目前资料显示,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吴越春秋》里的剑侠越处女,而南宋洪迈著的《侠妇人》里第一次提到了“女侠”的概念;女侠及其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经过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与近现代充分的发展演历,于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武侠电影中生根发芽,并且随着武侠电影的发展成熟而蓬勃兴旺,相继涌现出众多武艺高强、行侠仗义的经典女侠形象;这些女侠形象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从传统武侠电影中的以真功夫示人与对情感的规避,到当代武侠电影中的依靠电影特技表现武艺“绝学”与对情感的有意渲染;同时,他们还具有报仇孝父、以义为重、武艺高强与勇反压迫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为中国武侠电影构筑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巾帼风景;武侠电影所出现的大量女侠形象蕴涵着独特而深刻的性别意义,她勇敢地超越了社会普遍意义上对女人所要求的性别轨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女人柔弱、被支配的客体形象,对中国武侠电影叙事中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的性别秩序造成了某种干扰,但是正如西方女侠研究者里昂·汉特所言:中国武侠电影中的女侠们是“致命的中国娃娃”——既致命又不堪一击,他们始终没有超越武侠电影叙事的男性中心主义,我国武侠电影研究者贾磊磊说:他们越是为着含有性别特征的某种价值观赴汤蹈火、舍生忘死,其行为与命运就越带有悲剧性,武侠电影中的男人与女人延续了现实社会中不平等的两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