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对外贸易与中国区域产业发展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和跨国公司的对华直接投资(FDI)迅速增加,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在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双重推动之下,中国经济迅猛增长。然而,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伴随着地区开放程度差异、产业发展差异以及收入差异的迅速扩大。中国的制造业、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大部分经济活动越来越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 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地区集聚的一致性引发我们思考三个问题:来自于跨国公司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产业发展到底有何影响?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是否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地区集聚?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是否是中国地区产业增长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这三个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如果跨国公司影响了东道国的产业发展,那么来自于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在东道国的非平衡分布就可能是东道国产业布局和地区产业增长出现非平衡性的重要原因。本文利用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新经济地理学、贸易和发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相比于以往的研究,本文特别关注的是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在中国产业布局和地区产业增长中的作用。 本文由八个部分构成,各部分主要内容及研究结论介绍如下。 导论部分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方法、意义以及结构安排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介绍三个方面的主要文献:(1)跨国公司、外溢效应与东道国产业发展的理论和经验研究;(2)产业集聚的理论及国内外的经验研究;(3)地区产业增长的理论及国内外的经验研究。 第二章在Markusen和Venables(1999)的基础之上构建了一个跨国公司通过竞争和生产率外溢影响东道国产业发展的理论模型,此章回答本文的第一个问题。本章的数值模拟和模型推导表明:(1)跨国公司通过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竞争将挤出内资企业;(2)当跨国公司对内资企业产生正的生产率外溢时,跨国公司对内资企业的挤出效应减弱;(3)相对于跨国公司在东道国销售的情形,跨国公司出口销售更加有利于东道国的产业发展。 第三章描述了中国地区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布局的事实。 第四章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空间布局的决定因素,重点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影响,这两章回答本文的第二个问题。研究发现:(1)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各省区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地方化程度下降,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各省区以及东、中、西部的产业结构差异扩大,大部分制造业地区集聚程度加深;(2)制造业各行业的外商资本在沿海地区的集聚是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沿海地区集聚的重要力量,而且这一力量正变得越来越强大,并总是高度显著。对外贸易也是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沿海地区集聚的重要因素;(3)FDI在中国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是导致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非均衡性的重要原因;(4)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所揭示的决定产业布局的因素和推动产业集聚的力量,也较好地解释了中国产业布局和产业集聚的事实,然而,相对于FDI和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和新经济地理的力量正变得越来越弱小和越来越不显著。 第五章描述了中国工业和制造业整体以及工业各行业的地区增长差异。 第六章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地区产业增长的决定因素,重点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经济自由化以及动态外部性对地区产业增长的影响,这两章回答本文的第三个问题。研究表明:(1)沿海和内陆以及沿海内部和内陆各地区工业及制造业整体的增长差异是非常明显的,沿海地区的工业及制造业的增长明显高于内陆地区;(2)各地区制造业各行业的产业增长差异也是显然的。南部沿海地区绝大部分行业的增长都显著地高于全国,而北部沿海、北部内陆及西部偏远地区绝大多数行业的增长则明显低于全国;(3)中国制造业呈现出从内陆向沿海进一步集中、从北部沿海向南部沿海转移的趋势;(4)对外开放以及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对地区产业增长有显著的正影响,FDI对地区产业增长的促进作用受地区人力资本禀赋、基础设施以及与国际市场的距离等因素的显著影响(5)相对于本地垄断和地区产业专业化,本地竞争和地区产业多样化更有利于地区产业增长。 第七章总结了第二至第六章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R&D)是技术进步与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成功的R&D活动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