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开胸手术患者单肺通气(OLV)期间应用高渗晶胶液(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溶液,HSH40)对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分析、肺组织水通道蛋白-1(AQPl)和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情况以及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影响,初步探讨高渗晶胶液对OLV的肺保护作用,为胸科手术合理的液体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拟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ASAⅠ或11级,年龄41-69岁,体重48-72kg,男35例,女25例。随机分为三组(n=20):Ⅰ组(常规输液组),Ⅱ组(限制性输液组),Ⅲ组(限制性输液HSH40组)。三组患者的麻醉方法和所用药物相同,三组患者于开胸OLV时切取第一块正常肺组织(在确定要切除的肺叶上远离肿瘤的部位)并于手术切除的肺叶离体后即刻在切取第一块肺组织临近部分切取第二块肺组织送检。Ⅰ组和Ⅱ组分别按1Oml/kg/h和5ml/kg/h的速度进行术中输液,液体选用复方电解质注射液(勃脉力A)和羟乙基淀粉130/0.4注射液(HES),晶胶比为1:1:Ⅲ组在Ⅱ组的基础上于开胸OLV时切取第一块正常肺组织的即刻用5ml/kg HSH40代替等量的HES,不足的胶体量用HES补充。所有患者分别于全麻插管前(To)、全麻插管后(T1)、双肺通气(TLV)30min(T2)、OLV30min(T3)、术后30min(T4)、拔管后(T5)进行血流动力学指标监测及动脉血气分析。同时测定三组病人前后两块肺组织的AQP1及AQP4的表达并观察肺组织HE染色病理形态学特征。结果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HR)的变化:与T0时比较,三组在T1-T4时明显上升(p<0.05),II组在T5时仍然升高(p<0.05);与T1时比较,Ⅰ组和Ⅲ组在T2时升高(p<0.05),T4、T5时下降(p<0.05),Ⅱ组在T2~T4时升高(p<0.05);与Ⅰ组相比较,T2-T5时Ⅱ组明显增快(p<0.05)、T2时Ⅲ组明显增快(p<0.05),与Ⅱ组相比较,T3~T5时Ⅲ组减慢(p<0.05)。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与T0时比较,三组在T1-T3时均下降(p<0.05),最大下降接近T0时的30%,Ⅱ组在T4、T5时仍然下降(p<0.05),而Ⅰ组和Ⅲ组在T5时上升(p<0.05),最大上升接近T0时的15%;与T1时比较,三组在T2~T5时上升(p<0.05),尤以Ⅰ组和Ⅲ组上升较为明显,与Ⅱ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的变化:T1时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比较,Ⅰ组在T2-T4时上升(p<0.05),Ⅱ组和Ⅲ组在T3、T4时上升(p<0.05),尤以Ⅰ组和Ⅲ组上升较为明显,Ⅰ组、Ⅲ组与Ⅱ组比有显著差异(p<0.05)。每搏量变异度(SVV)的变化:T1时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比较,Ⅰ组在T2-T4时降低p<0.05),Ⅱ组和Ⅲ组在T3、T4时降低(p<0.05);与Ⅰ组相比较,T2-T4时Ⅱ组升高(p<0.05),T2时Ⅲ组升高(p<0.05),与Ⅱ组相比较,T3、T4时Ⅲ组降低(p<0.05)。术中血管活性药的使用量Ⅱ组明显增多,与Ⅰ组和Ⅲ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中输液量Ⅱ组和Ⅲ组与Ⅰ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术中尿量:Ⅱ组明显少于Ⅰ组和Ⅲ组(p<0.05)。血气分析结果:与T2时比较,三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在T3、T4时下降(p<0.05);三组的氧合指数(OI)在T3时下降(p<0.05)。标准碳酸氢盐(SB)的变化:与T0相比,Ⅱ组在B时降低(p<0.05);与T2时比较,Ⅱ组在T4时降低(p<0.05)。血清乳酸(Lac)的变化:与T0相比,Ⅱ组在T5时升高(p<0.05),与T2时点比较,Ⅱ组在T4时升高(p<0.05);Ⅱ组与Ⅰ组比较有差异(p<0.05),Ⅱ与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升高趋势。AQP1和AQP4的变化:与第一块肺组织比较,Ⅰ组和Ⅱ组的第二块肺组织AQP1和AQP4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Ⅲ组比有显著差异(p<0.05)。肺组织HE染色病理形态学改变:三组第一块肺组织病理形态基本正常,第二块肺组织都出现一定程度的肺组织损伤,部分肺泡塌陷,肺泡腔内有渗出、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壁增厚,间质水肿,但其改变程度Ⅱ组和Ⅲ组比Ⅰ组轻,Ⅲ组又比Ⅱ组轻。结论:(1)开胸手术常规输液和限制性输液都不能避免OLV所致的肺损伤,尤以常规输液为重;(2)在OLV下使用HSH40能上调肺AQP1和AQP4的表达,对OLV所致的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有明显的改善作用;(3)在胸科手术中应用HSH40进行限制性输液对OLV所致的肺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