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瓷器绘画是以工艺美术与绘画艺术相互融合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瓷器装饰形式。瓷器绘画开始兴起于明末清初,全面兴盛于康熙时期,至清中叶后逐渐式微。康熙王朝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盛世,也使中国古代瓷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代。正是在康熙社会繁荣昌盛的景象下,以及在满汉文化的冲突融合、中西文明的交流碰撞中,技艺精良的窑场工匠们绘制、烧造出大量比任何历史时期的题材更为丰富,风格面貌更为多样的瓷器绘画。但作为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在瓷器装饰历史中占有特殊地位的康熙瓷器绘画,却常常被陶瓷学者忽略,因而对康熙瓷器绘画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论题以康熙年景德镇瓷器绘画考察为中心,通过对当时瓷器绘画题材与风格的考察,探究其独特的绘画内容和形成原因。基于此,全文的论述重点分为两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康熙瓷器绘画人物题材的世俗化。先从明末清初以来版画的广泛流行,以及康熙制瓷工艺的改良这两个角度分析如何促进、影响康熙瓷器绘画人物题材的拓展与表现。接着例举“官方话语中的渔樵耕读图”、“女性身份与仕女图”、“市井文化与戏曲小说图”、“风俗流变中的刀马人图”等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人物题材,来进一步阐述瓷器绘画是如何反映了康熙时期的盛世气象;第二部分,康熙瓷器绘画风格的多样性。首先,探讨瓷器消费市场对瓷器绘画风格的主导作用,康熙时急剧扩大的瓷器市场深刻影响了瓷器绘画的风格面貌。然后,分析在瓷器市场增长的推动下,“五彩青花”与“康熙古彩”等工艺品类的创新是如何丰富了康熙瓷器绘画的风格面貌。最后,着重阐述康熙瓷器绘画中竞相争妍的民间绘画、文人画、院体画、中外融合的绘画等各种绘画风格,是怎样体现出各类消费群体的不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