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江由南向北流贯湖南省,注入洞庭湖,全长856 km,流域面积94660 km2,为洞庭湖水系中最大的河流。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对湘江的软体动物进行过系统的调查研究。为了了解湘江水域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区系特点及种类分布与栖息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了合理保护与持续开发利用湘江软体动物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我们于2005年9月至2006年3月,12次前往湘江各江段对软体动物进行系统调查。根据湖南省地形图,在调查访问的基础上,选择沿江14个县市具有代表性地貌的江段,共确定了36个采集点,对各个采集点的软体动物进行了定性、定量调查,对调查采集到的软体动物标本进行了分类鉴定和区系分析,并用Margalef指数(dMA)、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对软体动物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湘江计有软体动物10科27属67种(其中湖南省新记录种6种,未定种1种),其中以田螺科和蚌科的种类为主;其区系成分以华中区和华北、华中区,以及华北、华中、华南区的成分占绝对优势。湘江软体动物的优势种是梨形环棱螺、铜锈环棱螺、大沼螺、格氏短沟蜷、湖沼股蛤、圆顶珠蚌和闪蚬7种。沿江城镇适量生活污水排入江中,可以适当增加软体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中,使淡水软体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减少。淡水软体动物主要栖息在河床水深1~2m的浅水区。水深变化对淡水软体动物个体数量的影响十分明显,随着水体深度的增加,种类和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不同的底质栖息的软体动物种类、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有较大差异,不同底质生境由于其空间环境异质性不同还会影响到淡水软体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潇湘水电站、衡山大源渡电站和株洲航电枢纽相继建成蓄水,对湘江中、上游淡水软体动物的冲击较大,由于水位抬高,环境骤变,其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尤其是双壳类。湘江采沙业的发展,使河床加深,水体混浊度增大,同时常有油物污染水体,影响了软体动物的生长发育,导致种群数量减少。无论是用物种数(S)、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A)、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还是用Pielou的群落均匀度指数(Jsw)来测度湘江的淡水软体动物多样性,它们在总体上都反映出一个特点,即湘江水体环境越复杂、种类组成越丰富、物种分布越均匀的江段,淡水软体动物多样性指数越高。在株洲大桥采集点软体动物的物种数、丰富度、多样性指数(H’)都是最高的。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对湘江上、中、下游的软体动物进行比较分析,湘江下游软体动物多样性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