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GDS与内脂素在人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16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  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中,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疾病(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LEAD)被认为是除冠状动脉及脑血管系统外的外周大动脉闭塞而导致的疾病过程,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伴随着人口的不断老龄化、工作及生活压力的增大、吸烟及大量富含脂肪及胆固醇食物的摄入等各种生活习惯的改变,致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LEAD是指由于下肢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的下肢动脉狭窄甚至是闭塞,下肢动脉供血不足或中断而出现的下肢组织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的疾病,是周围动脉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转变为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其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治愈率低等特点。高血压、糖尿病往往也是此病的促发因素。目前国内外关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炎症学说、脂质浸润学说、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激活及内膜损伤理论、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等,其中脂质浸润及炎症学说备受关注。目前,对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干细胞移植治疗并同时控制血糖及血压等原发性疾病。通过积极采取上述治疗方式,通常可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下肢缺血的症状,但是其远期治疗效果及复发率仍较高。所以深入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以求更有效的进行预防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发生以及更早期诊断及制定更为有效、科学的治疗方法,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日后生活质量,成为目前广受关注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脂肪组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脂肪组织能否分泌多种脂肪因子,其中内脂素(Visfatin)是一种重要的脂肪细胞因子,其能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等合成,并提高其生物活性,对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与心脑血管疾病及周围血管疾病有着密切关系。脂质运载型前列腺D合成酶(1ipocalintype prostaglandin Dsynthase,L-PGDS)是脂质运载蛋白超家族的成员,目前体液中有关 L-PGDS的定量研究显示,哺乳动物 L-PGDS的含量在脑脊液、精液含量最高,其次为尿液、血浆。其主要作用有催化前列腺素H2(PGH2)转变成前列腺素 D2(PGD2)的作用,PGD2具有抑制炎性细胞和炎性因子黏附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起到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有相关研究也初步表明 L-PGDS具有间接拮抗COX的作用,间接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本实验采用逆转录-聚合酶连反应(Real-time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人股AS斑块中内脂素及L-PGDS的表达及二者的相关性,探讨其表达水平的变化与人股AS及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旨在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材料及方法:  1.收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4月至2014年7月股AS斑块剥脱术中获取的内膜标本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34~72岁,平均(53.37±11.81)岁。15例普外科手术切除的脾动脉及肠系膜动脉标本(对照组),男11例,女4例,年龄36~75岁,平均(49.36±11.01)岁。对照组术前均排除患有症状性 AS、近期脑卒中(病史<3个月);近期急性心肌梗死(病史<3个月);感染,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肝、肾肿瘤等慢性疾病及传染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减低;近期服用降糖、调脂及降压药物者。并确保所取标本动脉壁三层结构的完整性。每位受试患者均被告知其科研用途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术中获取标本去除周围组织后立即液氮保存备检。  2.所取标本进行HE染色,按病理分类标准将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两组:稳定斑块组(18例)、不稳定斑块组(14例)。15例外科手术切除的脾动脉、肠系膜动脉标本作为对照组。  3.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与对照组中内脂素与L-PGDS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内脂素与L-PGDS蛋白表达的变化与股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并观察两种蛋白之间是否有相关性。  4.利用逆转录-聚合酶连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CR)检测股AS斑块组织和正常动脉组织中内脂素、L-PGDS mRNA的表达,从基因层面分析两者mRNA表达的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意义,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组及对照组内脂素和L-PGDS蛋白和mRNA表达的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法检验,应用Spearson相关分析内脂素和L-PGDS蛋白及mRNA表达的关系,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1.内脂素蛋白在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中均有较高表达,于对照组中低表达。动脉粥样硬化板块中内脂素蛋白棕褐色颗粒表达阳性区主要集中在炎性细胞浸润区域,且多集中于细胞质中。内脂素蛋白表达量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稳定斑块组内脂素蛋白表达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则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三组中内脂素蛋白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6.586,P<0.01)。  2.L-PGDS蛋白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低表达,于对照组表达较高。L-PGDS蛋白棕褐色颗粒主要表达于动脉内膜区及斑块炎性细胞浸润区。L-PGDS蛋白表达量于稳定斑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L-PGDS蛋白表达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则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P<0.01);三组中L-PGDS蛋白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7.439,P<0.01)。  3.应用Spearson相关性分析观察股AS斑块中内脂素与L-PGDSD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稳定斑块组中内脂素和 L-PGDS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664,P=0.003),不稳定斑块组中内脂素和L-PGDS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534,P=0.049)。  二.RT-PCR结果:  1.内脂素 mRNA表达量于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稳定斑块组内脂素mRNA表达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则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三组中内脂素mRNA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2.977,P<0.01)。  2.L-PGDS mRNA表达量于不稳定斑块组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及对照组(P<0.01);稳定斑块组L-PGDS蛋白表达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三组中L-PGDS蛋白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5.388,P<0.01)。  3.应用S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稳定动脉硬化斑块组中内脂素和L-PGDS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505,P=0.021),在不稳定动脉硬化组中内脂素和L-PGDS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609,P=0.021)。  结论:  1.内脂素和L-PGDS与人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  2.内脂素和L-PGDS可能与人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着密切关系。内脂素可能促进人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L-PGDS可能抑制人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3.内脂素与L-PGDS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起到相互拮抗的作用,通过对内脂素与L-PGDS作用机制的研究,可能会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起到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高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入选48例ACS患者及28例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人员
当下的教育趋势是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要求随班就读,故而,教师要了解特殊孩子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鼓励和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只有我们对特殊孩子付出爱心和耐心,为他们的成长营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机器人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文从机器人学习兴趣的激发、机器人教学由浅入深,逐步放手的教学原则,课堂探究学习支架的提供、机器人课堂竞赛的组
摘要:富有创意的新题型频繁地出现在近两年的中考数学试卷中,这个“新”不仅做到了与以往不同,经过对众多中考新题的考点及考查思维的分析,发现此类新题型其实更加注重的是核心素养的考查。因此,教师应把对这些素养的训练贯穿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核心素养;新题型;基本技能  以往中考卷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最后两道压轴题,纵观近两年各地市中考试卷,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新题型,这些新题型题目新颖,富有创意,大多
摘要: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规律是遵循从感知到表象过程中逐步形成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概念是数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数概念确定了知识体系结构,奠定了数学认知的基础,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明晰数概念的性质,进而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关键词:概念;意义;内涵;本质;数感  学生建立数概念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它需要借助具体情境,初步认识数;需要在多元表征中,理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