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景观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社会空间建构,映射着城市中多元复杂的社会环境关系。现代城市总是在发展中不断汇集着巨大的社会文化差异性。差异具有系统性、层级性和主体性的特征,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基于现代性的城市社会关系、时空环境和日常生活当中,同时也融入了规划设计的现代语境。社会理论与认知总是影响着规划设计的基本模式。论文从社会学理论视角,对“蓝图”、“理性”、“系统”、“参数”四种既有设计模式的概念、原则和方法进行梳理和批判性的剖析,认为既有模式下的设计实践真实反映出社会关系的异化,以及资本与文化权力差异的典型特征。设计模式的复制、传播和叠加反过来也深刻影响着城市中的社会关系与生活状态。对差异的简化、对立、消除和控制,使得现代城市在发展中不断呈现出混合流动、景观异化、多重分隔、异质重塑的景观现象。这些源于差异的景观现象不断加深着现代社会在主观与客观、精神性与物质性、内在和外在间的分裂,使城市发展面临着不可持续的风险。现代城市景观在微观形构和宏观演变中,本质上已经成为不平衡张力驱动下,流动变化的都市地景,彰显出城市空间生产中真实存在的身份、价值和权力的不同。论文借此讨论设计的核心价值,对城市景观进行重新解释和定义,认为城市景观应作为“连接差异”的社会工程实践,整合领域分歧,回应社会现实。实现差异连接需要有效的理论支撑和深入的策略建构。论文将公众参与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微观互动理论作为建立连接的理论框架,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景观设计策略。其中基于公众参与的设计模式转换策略分析了设计过程中各阶段的参与机制,提出新的参与式设计模式;社会都市主义策略将城市景观视为促进社会层级间互惠流动的社会基础设施,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互动媒介策略将城市景观作为连接和容纳异质信息,支撑社会互动的平台,以拓展公共领域,促进城市的健康活力。最后,通过对设计理论和案例的解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连接差异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方法进行了讨论。在时间层面,讨论了基于真实衔接共存和持续生长律动的设计方法,关注设计在历史文脉基础上做出面向未来的诠释,设计基于生命成长和生活律动的时空特征。在空间层面,提出基于结构关联渗透、形态适应生成、功能整合叠加的设计方法,以实现社会空间层级间的异质关联,回应环境感知和行为需求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不断延展城市景观的功能和价值。同时进一步论述了支撑设计的技术和艺术途径。在技术层面,讨论了作为设计实践知识与文化基础的传统景观营造技艺,以及现代技术的使用;在艺术层面,通过理论辨析,将生态艺术和社会艺术作为实现连接的重要支撑和实践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