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带宽逐渐增加。如目前常用的第二代(2G)无线通讯标准,传输速率仅为9.6kbps,而即将实施的第三代(3G)无线通讯标准,却可以在一般走动状态下,达到384kbps的传输速率,在车速行进中,也可达128kbps,在固定应用上可达2Mbps。未来的第四代(4G)无线通讯系统,传输速率可高达10Mbps,无线ATM(WATM)网和无线局域网(WLAN)可提供高达每秒数兆至数十兆的传输速率,在这样的带宽下,各种多媒体业务如实时视频传输将成为可能。但网络传输环境并不可靠。无线移动网络由于多径衰减,突发性错误特别显著。而Internet环境中,由于网络拥塞及延迟,会造成传输包的丢失。基于TCP的应用虽可以保证数据包被接收端可靠接收,但会引入巨大延迟,对实时应用不可取。另外,由于视频数据量巨大,因而传输的是压缩率很高的码流,特别是在无线移动网络中,要求的码率极低。而目前常用的视频编码标准如H.26x、MPEG-2/4等都采用了时间、空间预测及可变长度编码(VLC)方法,这些措施对错误极为敏感,且会造成错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传播,使解码图像的质量严重下降甚至无法解码。因此,须研究具有鲁棒性的视频编码、传输和解码方法。本文在深入研究MPEG-4和H.26L视频编码标准和具体实现及当前国内外关于视频编解码及传输的容错技术的基础上,在视频编码、解码和网络实时传输上做了一些工作,主要有:1深入研究了MPEG-4视频编码标准及MPEG-4校验模型(参考软件源代码),对编码器提出了两个改进算法:一是在进行Intra宏块编码时,若采用了RVLC,则不进行AC预测,这样做将有利于解码器在发现错误时能正常地进行反向解码,且不影响码流结构及标准解码器的解码。二是对B帧的四种编码模式全部分配码位,有效地防止了P参考帧的差错对它的传播。2实现了MPEG-4的差错检测、可逆变长解码RVLD和差错掩盖方法:对I或P帧纹理区的差错先用RVLD进行解码,然后对残留的差错用空间插值或运动补偿方法进行掩盖,而对P帧的运动矢量MV,利用图像的空间平滑特性进行恢复;3针对B帧差错的复原,我们还提出了一种基于运动估计的方法。4建立了一个区分服务网络模型,根据视频编码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针对视帧传输的新的服务优先等级标识算法,即根据不同视频帧解码时的重要程度和网络的传输状况将不同视频帧的数据包标记为不同等级,赋予不同的质量保证。该策略是针对网络严重拥塞和极低码率视帧编码序列而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