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而肇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表征着近代以来中国有识之士学习西方已进入了形而上的层面。它以中西文化比较的形式揭橥了思想启蒙主题,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倡西方“民主与科学”,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然而,“五四运动”以后,这场以西方资本主义启蒙文化为蓝本的思想启蒙运动最终被以苏俄为蓝本的政治革命运动替代了。俄“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等革命思想遂成为其宣传主题。作为新知识分子的思想宣传阵地,《新青年》引发了新文化运动,而新文化运动的向前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着与时俱进的《新青年》。《新青年》由“不谈政治”到“谈政治”,由思想启蒙宗旨走向政治革命宣传以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机关刊物,都说明《新青年》的角色已发生了重大变迁。不仅如此,由以专事思想文艺为目的的知识分子共聚以思想启蒙为宗旨的《新青年》而形成的新文化阵营,也随着《新青年》的角色转换而发生了极大的变迁。因此,循着《新青年》的发展梳理其宣传主旨的流变,分析其角色转换的原因以及角色转换对新文化阵营的影响等,对深入研究“五四运动”不无意义。本文便是因循上述问题而展开的,文章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现象分析,旨在说明《新青年》的发展经历了从思想启蒙到政治革命的角色转换。文章先通过分析从宏观方面展示了《新青年》的历史发展。然后,笔者对《新青年》不同时期所载文章的主体内容进行考察,认为《新青年》原初是立足于思想启蒙,但在经历了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的短暂并存后,该刊最终以8卷1号为标志走上了为政治革命服务的道路,思想启蒙终被政治革命取代了。 第二部分是原因分析,即《新青年》为什么会经历从思想启蒙到政治革命的角色转换。文章从传统原因、现实原因和思想启蒙自身存在的问题三方面展开论述。认为:l、五四知识分子作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渡人”,其心灵是被传统与现代分别占据着的,这种脆弱的文化心理结构可能会导致其主体性地位和思想启蒙立场的动摇;2、现实的变化使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西方文化。“一战”和“巴黎和会” 己充分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固有缺陷,“十月革命”的胜利又使先进国人看到了希望:而“五四运动”则初步展示了革命所依靠的群众运动的力量。这一切新变化使本来就缺乏理性成长土壤的思想启蒙限入了困境。现实的变化把五四知识分子放弃思想启蒙而取向政治革命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3、产生角色转换的深层次原因则在于五四知识分子思维方式“理性的缺位”。文章通过分析陈独秀对“民主”理解的五次转变,认为当时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于没有一以贯之地以理性的态度和方法去认知和评判西方文化,其结果导致了他们决定放弃以资本主义为蓝本的思想启蒙而取向以“十月革命”为榜样的政治革命。 第三部分是分析角色转换对新文化阵营的影响。文章认为《新青年》从思想启蒙转向政治革命引起了思想启蒙者的反对,使同人之间潜在的矛盾表现出来,继而导致了新文化阵营的分裂。“五四”知识分子原本是在思想启蒙的旗帜下走到一起的,纵使因陈独秀“谈政治”引起了部分同人的批评,但《新青年》的启蒙宣言还是能使同人携手奋进的;后来,《新青年》愈来愈明显地宜传政治革命则引发了 “问题”与“主义”的碰箍,攸新义化阵营趋利分化;自 8苍 1号始《新诗年》放弃眉、想启蒙宗旨而坚定不移地倒向政治革命遂谱到思想启蒙者的反对,最终导致新文化阵营分裂为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两大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