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烯啶虫胺(Nitenpyram),是继吡虫啉之后的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水稻、小麦、甘蓝、梨等作物和果树上的各种刺吸口器类害虫。为评价该药剂在环境介质中的残留消解行为以及在贮存体系的稳定性,本文于2009~2010年对烯啶虫胺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进行试验研究,并对烯啶虫胺在有机溶剂中的光化学降解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该药剂在甘蓝中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烯啶虫胺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检测方法。甘蓝和土壤样品用丙酮-水提取,弗罗里硅土净化,毛细管柱分离,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检测。结果表明:烯啶虫胺最小检出量为2.0×10-11 g,最低检出浓度为0.01 mg/kg。添加浓度为0.02~2.0 mg/kg时,甘蓝植株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0.04%~94.13%,变异系数为4.93%~7.39%;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2.23%~96.27%,变异系数为2.01%~4.92%。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2、通过湖南、河北和江苏三地的田间残留试验初步探明了烯啶虫胺在甘蓝和种植甘蓝的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规律和最终残留量。两年三地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在甘蓝和种植甘蓝的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17~4.29天、4.38~19.97天,均小于30天,说明该药为易降解农药。按推荐施用的低剂量和高剂量,施药3-4次,施药间隔为7d,距最后一次施药7d后,烯啶虫胺在甘蓝中的最终残留量均小于0.0245mg/kg,低于日本的最大残留限量0.03 mg/kg标准。根据最终残留试验的结果的合理使用建议是:2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防治甘蓝蚜虫,使用剂量为30-45a.i.g/hm2,于幼虫盛发期兑水喷雾施药3-4次,施药间隔7d,安全间隔期为7d。同时,结合日本制定的烯啶虫胺在甘蓝上的MRL标准,建议我国的规定标准为:烯啶虫胺在甘蓝上的MRL标准暂为0.03 mg/kg。3、烯啶虫胺光化学降解研究。在紫外光灯光照下,烯啶虫胺在4种有机溶剂中的光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降解速率顺序为甲醇>丙酮>正己烷>乙腈。烯啶虫胺的光化学降解还受到初始浓度的影响。不同初始浓度的烯啶虫胺在紫外光照射下的降解速率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减慢。烯啶虫胺初始浓度为2.0 ug/mL,5.0u/mL和20.0 ug/mL时,其半衰期分别为6.36 min,7.96 min和11.53 min。4、通过对烯啶虫胺光解产物进行分离和LC-MS鉴定,初步推断出了烯啶虫胺在有机溶剂中的主要降解产物为:N-(6-氯-3-吡啶甲基)-N-乙基胺、(E)-N-(6-氯-3-吡啶甲基)-N-乙基-N’-甲基甲脒、(E)-N-(6-氯-3-吡啶甲基)-N-乙基-N’-甲基乙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