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活动特征及其工程防沙主要措施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41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沙活动是近地面风场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是沙漠科学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为风沙地貌形态的塑造提供了动力条件和物质基础。从世界沙海的分布到单个沙丘的形成及其形态、排列方向、运动特征,甚至小尺度沙纹的产生都与不同尺度的风沙活动有关。风沙活动不仅对地质历史时期地貌形态的演化,而且对人类现代时期风沙灾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风沙活动强弱取决于区域风况、地表物质组成和下垫面性质三个方面。所以,对风沙危害进行工程防治,首先要了解区域风沙活动特征,包括沙源分布状况、风况特征及其下垫面的性质。 本文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作为研究风沙活动特征的平台,根据多年风况资料,对区域风场、输沙势和最大可能输沙量进行了初步研究。另外,由于海岸国防设施风沙防治任务的需要,在学习和总结沙坡头铁路防沙体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风洞模拟实验和野外观测,对各种工程防沙措施的防护功能和防沙新材料的推广应用进行了实验观测和研究,进而应用于东南沿海国防设施风沙危害防治,并对防护体系中工程措施的配置、组成及其防护效益进行了研究。初步得出了以下结论: (1)受大气环流形势的影响,研究区风况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季节性变化,主要有来自沙漠外围的西北风、东北风和东南风。西部边缘以西北风为主,东部还受来自阿拉善高原的北风和东南风的影响。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短时期盛行东北风。 (2)沙坡头多年平均输沙势DP为358.7VU,风能属予中能环境(200—399VU)。多年平均方向变率(RDP/DP)值为0.46,属于中比率。年均合成输沙势RDP为164.42VU,集中分布在130—200VU范围内。年均合成输沙方向RDD为134.19。。 (3)格状沙障固沙效果与其孔隙度有很大的关系,在以前扎设格状沙障时,通常考虑更多的是材料问题,而忽视了孔隙度的重要性。所以,在今后采取固沙措施时,除了材料选择以外,孔隙度也是一个关键的指标。对于阻沙栅栏,流体经过栅栏时,栅栏前面有阻滞、抬升和集流加速区,气流越过栅栏后,有减速下降和稳定恢复区等。随进口风速的增大,栅栏顶部集流加速区的高度呈上升趋势。覆网床面各高度层风速分布同样满足对数规律,其粗糙度主要集中在O.3—2.0mm范围内,摩阻速度u*的变化范围主要集中在30-120cm·s-1之间。 (4)根据海岸风沙活动规律及潮汐作用的特点,借鉴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风沙危害防治体系的经验,提出了以阻为主,阻固结合,以工程措施为先导,最终以生物措施替代工程措施为目的的综合防治思路。在潮间带设置防浪拦沙堤,拦截沙源和防止海浪对场地固沙设施的冲击破坏:在流沙带设置蜂巢式固沙网,固定就地和来自海滩的沙源;在流沙带两侧布设阻沙栅栏,阻隔侧向沙源;在设施区辅以化学和覆网措施,固定就地起沙并对过境风沙流加以输导。防治体系建立后,不仅对设施区防沙效益非常显著,而且对土壤改良和天然植被的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 (5)建立了海岸风沙危害防护体系,不仅为国防设施的安全运营提供保障,产生了较高的军事经济效益,而且在学科上拓宽了风沙防治研究的领域,为海岸风沙危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储备。
其他文献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推广应用普及,各城市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开始重视旅游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国家旅游局甚至把触摸屏旅游信息查询系统作为城市创
南亚季风是一个典型的海-陆-气耦合系统,季风水循环系统具有结构复杂、水循环活跃、时空变率大等特点。在南亚季风气候控制下,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高山地区发育了众多海洋型冰川
本文以乌裕尔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1980年、1995年、2000年、2010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DEM数据,及土壤数据为数据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学等研究方法,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近年来自驾车旅游逐渐流行,尤其是节假日自驾车旅游已成为一种大众趋势,自驾车旅游所带动的相关产业更加广泛,其中了解旅行者的行为特征可以作为旅行社等旅游相关产业提供产品设
就目前农村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多数学生很清楚英语的重要性,但因为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浓厚的学习氛围,农村学生并没有把英语与语文、数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城区的学生,这样就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教师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既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结合农村英语教学的实
进入21世纪以来,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群逐步成为区域地区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式。在国家最新出台的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哈长等城市群的战略,使之
人口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人口正在逼近目前科学发展状况下自然环境容量的极限。由人口问题引发的资源相对不足,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