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全麻方法复合硝普钠控制性降压时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差异;研究三种不同全麻方法复合硝普钠控制性降压对机体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口腔颌面部整形患者3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芬太尼复合异氟烷吸入麻醉组(Ⅰ组)、芬太尼和丙泊酚复合异氟烷吸入麻醉组(Ⅱ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Ⅲ组),每组各10例患者。三组均用硝普钠行控制性降压,将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降低30%左右,维持40分钟以上。分别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降压前(基础值,T1)、降压后10分(T2)、20分(T3)、40分(T4)、停止降压后2分(T5)、5分(T6)、10分(T7)、15分(T8)、20分(T9)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MAP、心率(heart rate,HR)、率压积(rate pressure product,RPP,即SBP×HR)、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tidal carbon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ETCO2)。于T1、T4及T7三个时间点,分别抽取病人动脉血标本5ml,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β2-微球蛋白(β2-MG)的水平。结果1、MAP:在停止降压后的T5、T7时,Ⅲ组明显低于Ⅰ组(P<0.05);T6时,Ⅲ组明显低于Ⅰ组、Ⅱ组(P<0.05);与T1相比,Ⅰ组患者的MAP在T5、T6、T7、T8时,均显著升高(P<0.05);Ⅱ组患者的MAP从T6时开始升高,在T7、T8时均高于基础水平(P<0.05)。2、HR:控制性降压开始后T2、T3、T4时,与T1相比,三组的HR均升高(P<0.05);但Ⅲ组明显低于Ⅰ组、Ⅱ组(P<0.05)。3、RPP:在控制性降压开始后T2、T3、T4时,直至停止降压后T5、T6、T7时,与T1相比,Ⅰ组、Ⅱ组患者的RPP均明显高于基础水平(P<0.05)。在控制性降压过程中,即T2、T3、T4时,Ⅲ组患者的RPP明显低于Ⅰ组、Ⅱ组(P<0.05);在停止降压后T5、T6、T7时,Ⅲ组患者的RPP仍明显低于Ⅰ组(P<0.05)。4、β2-MG:与T1相比,在T4时三组患者的β2-MG均有所升高,而在T7时各组的β2-MG均有所下降是但是各组的具体数值的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为排除患者控制性降压之前血液内基础水平彼此各不相同的干扰以及保证科研统计数据时的同质化原则,将每个病人T1、T4、T7彼此间的差值计算得出后再与其各自的T1相比得出的比值记为变化率;即得到相应两时间点间的变化率(Rate ofChange,RC):RC01=(T4-T1)/T1;以及相应两时间点间的变化率:RCO2=(T1-T7)/T1分别表示排除患者自身控制性降压前的血液内基础水平彼此各不相同的干扰单纯比较各种麻醉方法的不同导致其控制性降压前后血液β2-MG变化程度的大小。与T1相比,在T4时Ⅲ组患者的RC01均明显低于于Ⅰ组、Ⅱ组(P<0.05);在T7时,Ⅲ组患者RCO2明显低于Ⅰ组、Ⅱ组(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下,即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维持,使用硝普钠进行控制性降压能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其控制性降压前后β2-MG升高和降低的变化程度都比较缓和,从而减少控制性降压对围手术期机体的肾功能的影响,降低控制性降压对机体肾脏功能的干扰,提高患者肾脏对手术和应激刺激的耐受能力,降低术后肾脏可能发生肾功能损伤并发症风险的可能性,从而促进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