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在我国吉林省发生的瓜类白粉病(Erysiphe cucuibitacacearum Zheng and Chen和Sphaerotheca cucurbitae(Jacz.)Z.Y Zhao)。白粉病菌主要侵染叶片、叶柄。在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和背面均能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后逐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斑,形似撒上一层白粉状物。其病原菌无性态分生孢子大小为23-46μm×13-24μm;分生孢子形成在分生孢子梗上,成串或单生,椭圆形,单胞,无色。在所采集的标本中未见其有性态。在病原菌致病性测定中,甜瓜的病情指数最高,南瓜病情指数最低。将不同瓜类上的白粉菌交互接种后,除西瓜外,甜瓜、黄瓜、西葫芦和南瓜上的白粉菌均能交互侵染。较系统地研究了瓜类白粉病无性态分生孢子的生物学特性。结果为:白粉菌分生孢子在培养4小时开始萌发,24小时的孢子萌发率为90.5%。白粉菌分生孢子在10-35℃之间均可萌发,在10℃以下及35℃以上基本上不能萌发;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3-28℃。湿度越大,孢子萌发率越高。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萌发。白粉菌分生孢子在供试的碳源营养液中均可萌发,葡萄糖中萌发率最高,甘露糖最差。白粉菌分生孢子在供试的氮源营养液中萌发率都很低,或者不萌发。孢子密度大时的孢子萌发率要明显低于孢子密度小时的孢子萌发率。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大约在55℃。对瓜类白粉病的病斑的潜育、显症与扩展做了一定的研究探讨。结果表明:甜瓜、黄瓜、西葫芦、南瓜白粉病的潜育期约为4—5天。温度对病斑潜育期有较大影响,10℃下的潜育期最长。甜瓜白粉病显症过程一般可持续5天。不同生育期的甜瓜,其潜育期都相同。白粉菌所致病斑大小在不同种瓜苗上各不相同,甜瓜最大。推测孢子产生速度受湿度影响,在饱和湿度下其产生最快。各种瓜上病斑产孢量差异并不很大。病菌在光暗交替时产孢量最大。各种瓜的单斑产孢量与病斑大小并没有直接关系。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之间时,病斑也能大量产孢。病斑斑龄与产孢的相关性不大。播种期越早,叶片数越多,病斑产孢量越少。少量的氮肥能抑制病斑产孢,过量的氮肥会增加病斑产孢;磷肥对病斑产孢有促进作用;钾肥对病斑产孢有抑制作用。对瓜类白粉病的发病条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轮作能减少发病。在寄主抗病性的实验中,试验的各种瓜均为感病品种,西葫芦的感病程度相对较低,;甜瓜的感病程度相对较高。随着寄主生长发育,寄主的相对抗侵染力越来越弱。白粉菌孢子主要在白天飞散。甜瓜白粉病表现为聚集分布。烯唑醇的防效最好,其次是世高恶醚唑、腈菌唑、阿米西达嘧菌酯的防效也不错,防效最差的是百菌清和多菌灵,现在已经很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