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DPC码的3D Flash差错控制技术研究

来源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134169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存储产业属于高新产业。Flash技术作为高密度存储技术的代表以绝对优势成为各个领域的应用主流。由于Flash技术的突破传统平面Flash已经发展到了存储容量更大的3D Flash阶段。3D Flash即以传统Flash存储结构为基础,存储单元的堆叠方式扩展到了垂直方向上,使得在存储单元物理尺寸难以突破的情况下,极大的提升了Flash的存储容量。但容量提升是以Flash误码率成倍上升为代价的,因此3D Flash对Flash控制器的纠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纠错码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高纠错性能的需求。理论纠错能力更为强大的低密度奇偶校验(Low Density Parity Check,LDPC)码在3D Flash纠错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Nand Flash随着使用时间增加整体误码率会提高,需要调节信息的发送码率,传统的TLC Flash处理信息发送码率变化的情况需要用到多对编、解码器,硬件实现复杂度高且没有考虑到TLC Flash逻辑位比特错误率不同的情况,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使用码字扩展的方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TLC Flash信道的速率兼容原模图LDPC码,优化原模图LDPC码的变量节点度的分布使之适配TLC Flash逻辑位不平衡的比特错误率情况。并在3D TLC Flash信道下也相应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速率兼容原模图LDPC码在各码率信噪比性能均比基于PEG算法的非规则LDPC码提高0.26d B以上。其次随着3D Flash整体误码率的提高,其数据可靠存储时间缩短,寿命也会跟着变短。因此如何提高3D Flash的使用寿命是其不可逃避的问题。由于3D TLC Flash在实际存储过程中数据出错比特数占全部比特数的比例较小,传统3D TLC Flash控制器直接将读取到的数据经过LDPC差错控制器进行检查纠错,计算量大、延迟高且易出现译码迭代次数过多的问题影响纠错性能,其次Flash经过多次擦写后,随着数据存储时间增加,某些存储区内LSB逻辑页误码率会显著提高,当其误码率超过LDPC差错控制器的纠错能力时,即使这个存储区里的其他逻辑页能被正确纠错,该存储区仍旧会被判定为坏区从而影响Flash可靠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循环冗余校验和比特交织的LDPC码的3D Flash差错控制方法,该方法用CRC判决读取数据是否出错,出错后才进行LDPC纠错,计算量小可靠度高减少了不必要的纠错性能浪费,其次使用比特交织器改变3D TLC Flash逻辑页中的比特信息存放顺序,降低了LSB单逻辑页误码率情况过高引起的不必要坏区情况,提高3D TLC Flash数据存储可靠性。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3D TLC Flash差错控制方法,本文所提差错控制方法降低了LSB单逻辑页35.7%的误码率,延长了3D TLC Flash数据可靠存储时间。
其他文献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海量的数据需要进行存储。NAND Flash凭借着容量高、功耗低、性能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医疗、汽车、工业等各个领域。但是,随着半导体工艺水平的提
近年来,在勘探的不断深入和精度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需要在全区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解释的基础上,深化辽东湾探区地质特征认识,提高勘探成功率,推动辽东湾探区勘探的再次
行人再识别是智能监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应用,其具体指在跨一对或多对摄像头的情况下将同一行人识别出来。在多摄像头监控环境下的目标追踪系统中,同摄像头内的目标可以依靠跟
精矿品位是选矿产品最重要的品质指标。然而,到目前为止,浮选精矿品位还难以实现在线检测。在实际的工业浮选过程监测中,精矿品位主要依赖于人工采样实验室化验,造成品位监测
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组成的一种理想二维纳米材料,具有超高电子迁移率和热导率、优良的导电性、理想的透光性以及其它奇特的物理性质。外加偏置电压或化学掺杂可以动态调节石墨
近些年来,由于多飞行器编队控制、协调控制、姿态调整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多智能体网络的一致性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针对多智能体只能在一系列离散时刻获得和相邻
随着红外伪装技术与红外探测技术的发展,同时红外成像探测设备不断的更新,这使得红外探测系统的空间探测率和光谱的分辨率进一步增加,从而导致目标装备在红外伪装中面临越来
随着光纤传感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安防领域的应用也逐渐显现出与众不同的优势。但在光纤周界安防系统中,人为入侵事件经常被误判为非人为入侵事件,这样不仅浪费掉大量的人力
随着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存储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近些年来,NAND闪存因其具有高性能、低功耗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在电子产品中。但是随着NAND闪存工艺的进步以及MLC、TLC存储
随着高速光网络的不断发展,OTN信号速率不断提高,载荷类型不断增加,网络空间安全态势更加复杂。针对网络安全和态势感知的需求,非协作条件下的载荷获取作为重要的技术问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