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了解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治疗(TCI)术后患者的术肢疼痛情况及舒适情况。2.分析影响TCI术后患者舒适和术肢疼痛的因素。3.探讨治疗性触摸对增进TCI术后患者舒适和缓解术肢疼痛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6例T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观察组51例,有效样本为103例,对照组54例,观察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护理模式,并于术后2小时、术后4小时分别松解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刻度半圈,术后6小时完全松解压迫止血器压力。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于术后2小时、术后4小时松解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刻度半圈后给予术肢手部治疗性触摸。评估患者术后不同时刻的疼痛评分、术后舒适情况及研究过程中术肢血肿、出血的发生情况。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数字疼痛分级表(NRS)、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患者在TCI术后的不同时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术肢疼痛,术后2小时即刻NRS得分中位数为5分,最高得分7分,最低得分1分,以中度疼痛人数居多(59.22%);术后4小时即刻NRS得分中位数为6分,最高得分9分,最低得分3分,以中度疼痛人数居多(47.57%)。2.观察组患者术后2小时即刻、术后4小时即刻术肢疼痛评分分布呈上升趋势,经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2小时干预后、术后4小时干预后术肢疼痛评分分布呈上升趋势,经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术后2小时即刻、术后4小时即刻术肢疼痛评分分布呈上升趋势,经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术后2小时解压后、术后4小时解压后术肢疼痛评分分布呈上升趋势,经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观察组患者术后2小时、术后4小时干预后的术肢疼痛评分较干预前有所下降(P<0.01),对照组患者术后2小时、术后4小时解压后的术肢疼痛评分较解压前有所下降(P<0.01)。观察组患者的术后2小时干预前后的术肢疼痛评分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2小时解压前后的术肢疼痛评分差值,经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术后4小时干预前后的术肢疼痛评分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4小时解压前后的术肢疼痛评分差值,经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观察组患者术后舒适状况总分的均值分布为66.21±6.22分,对照组患者舒适状况总分的均值分布为65.72±5.75分。观察组患者生理维度及心理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5.在单项舒适中,“我疼痛得不能忍受”在观察组和对照组得分均为最低。观察组在生理维度的“我不想活动”、“我疼痛得不能忍受”、“现在感觉身体不舒服”、“我感觉现在很累”共4个条目的得分,在心理维度的“我感觉有信心”、“我害怕将会发生的事情”、“在这里我没有归属感”、“我心情很平静”、“我现在情绪低落”共5个条目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TCI术后2小时即刻及术后4小时即刻患者术肢疼痛评分均与患者的整体舒适度及四个维度呈负相关。6.观察组发生2例出血,对照组发生1例出血,经χ2检验两组患者的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514);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术肢血肿,经χ2检验两组患者的术后血肿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CI术后不同时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术肢疼痛,大多处于中度疼痛水平,并随着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时间的增加而加重,需要进行干预。2.治疗性触摸有助于缓解TCI术后患者术肢疼痛,增进患者的舒适。3.治疗性触摸未增加TCI术后患者术肢出血及血肿的风险,较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