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属于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菌,包含两个属——Xenorhabdus和Photorhabdus,分别与Steinernematidae和Heterorhabditidae科的昆虫病原线虫互惠共生。已有研究揭示其代谢产物有很好的杀虫、抑菌、抗癌等生物活性。这些特异的生物学功能使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已成为一类新型的具有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的生物资源。本论文以9株共生菌为材料,通过对黄瓜疫霉菌的抑菌活性研究,发现我室从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分离的BJ菌株发酵液中的粗蛋白具有较高的抑菌作用,后进一步对其产抗菌蛋白的发酵条件和粗蛋白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分别从发酵液和菌体本身纯化出抗菌蛋白,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对BJ菌株发酵液采用不同饱和度硫酸铵沉淀,并采用不同的培养时间、不同的培养基和不同的培养基起始pH值进行培养,检测其发酵液粗提物的抗菌活性,得到了以60%-85%饱和度的硫酸铵沉淀的粗蛋白抑菌活性最大,抗菌蛋白产生的最佳条件为:28℃,转速180r/min在pH=7.2的TSB培养基中振荡培养48小时。 2.利用60~85%饱和段硫酸铵盐析,获得粗提蛋白。100℃处理30min抑菌活性损失不大,表明其耐高温;对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蛋白酶K不太敏感;在较广PH范围内的比较稳定,在pH=8.0时活性最高。 3.采用抑菌活性检测和SDS-PAGE跟踪检测,通过Q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cryl S-200 HR凝胶过滤柱层析等方法从BJ的发酵液中纯化了抗菌蛋白,通过SDS-PAGE电泳分析,确定该蛋白质的分子量为17KD左右。 4.BJ菌株菌体破碎后经脱盐柱、阴离子柱层析及分子排阻层析分离到有抗性的抗菌蛋白,其活性比胞外蛋白要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现单一条带,分子蛋约为37KD左右,比胞外蛋白分子量要大,该蛋白与胞外蛋白一样具有热稳定,对蛋白酶不太敏感,在较广pH范围内的比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