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加速和推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也使得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资源环境负面问题日益突出,导致了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超过了极限。在这种形势下,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也是关系整个人类和社会发展、举足轻重的大事,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评价和衡量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也可作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的重要指标。因此,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为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山东半岛,位于山东省中东部,是带动全省经济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龙头区域,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当前,经济快速粗放增长与资源环境脆弱的矛盾日益突出,亟待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因此,本论文结合山东半岛资源环境实际现状,并参照山东半岛地区发展规划,以山东半岛五地市潍坊、烟台、威海、青岛和日照作为研究对象,以山东半岛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区划作为研究内容,开展该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进行了探讨。本论文通过野外实地调研、广泛收集资料、总结现有研究成果,以及对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及其互动关系的系统分析,结合山东半岛的资源环境实际现状情况,从山东半岛资源环境大系统的角度出发,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文献资料调研与区域资源环境现状研究: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明确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概念和特性,结合山东半岛研究区的区域特点,从支撑山东半岛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要素出发,系统地分析了山东半岛研究范围内五地市的资源环境的实际状况,收集整理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分析相关数据。(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区划指标体系的研究:根据山东半岛的资源环境实际现状,将资源与环境视为一个复合大系统,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三个方面出发,依据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结构,构建了以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为目标层,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海洋环境7个单因素承载力为一级准则层指标,耕地承载力、水资源负载指数等19个二级准则层集成性指标以及若干个基础指标为一体的综合性指标体系框架。(3)资源与环境单因素承载力评价与区划模型研究:通过分析各基础指标间的相互联系及对集成指标、准则层指标的作用,建立了基于均方差决策方法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基于水资源负载指数和水资源开发优势度的水资源承载力模型、基于矿产资源矿种优势评价、潜在价值、保障程度的矿产资源承载力模型、基于状态空间法的旅游资源承载力模型、基于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拓扑功能耦合的地质环境承载力模型、基于P(压力)-S(状态)-R(响应)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为一体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模型、基于水环境质量等级的海洋环境承载力模型,通过这些模型的建立以及相应指标体系数据的处理,对山东半岛区域内的资源环境单因素承载力进行了评价与区划分析。(4)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区划模型的研究:在完成资源环境单因素承载力评价与区划专题的基础之上,提出并建立了基于K-means型聚类分析及Arc GIS空间图层叠加的综合评价区划模型,通过可视化成果技术(Map GIS、Arc GIS)手段,进行了山东半岛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和区划结果展示与分析,制作了单因素承载力评价区化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区划系列GIS可视化图件。(5)模型实现的技术化研究:采用“3S”技术,即Map GIS空间分析功能模块、Arc GIS空间图层叠加功能模块与RS遥感提取等功能实现了模型在网格单元的运算及图件可视化,采用Yaahp V7.5软件模块,实现了层次分析法的建模和快速分析,采用SPSS软件模块,实现了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及聚类分析的快速分析与实现,等等,这些技术化手段的研究应用形成了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综合模型实现的集成技术体系。(6)应用研究:针对山东半岛资源环境单因素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评价与区划分析结果,结合山东半岛相关发展规划,将山东半岛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同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总结提出了适合山东半岛区域特点的资源环境开发保护与发展规划建议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