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运用CBCT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上颌磨牙后间隙进行三维测量及对比研究,以期为临床中此类患者正畸治疗方案的设计制定提供参考及指导。
研究方法:从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兰州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并拍摄CBCT影像的患者中筛选符合实验组纳入标准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60例(平均年龄25.48±3.43y),符合对照组纳入标准的骨性Ⅰ类患者60例(平均年龄26.07±1.80y)。根据垂直骨型分类标准将实验组及对照组各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及低角组,将CBCT影像通过Invivodental5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根据测量方法对图像进行校准、定点后对各组上颌磨牙后间隙的长度(RL/mm)、宽度(RW/mm)、高度(RH/mm)及上颌骨长度(ML/mm)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分析采用统计学t检验及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涉及到两两比较时采用LSD检验方法)。
研究结果:
1.实验组进行组内比较得出,低角组上颌磨牙后间隙的宽度大于高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长度及高度无统计学差异。
2.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高角及低角患者的上颌磨牙后间隙宽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均角各测量项目均值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3.对不同性别患者测量数值进行独立样本分析,男性患者磨牙后间隙宽度及上颌骨长度均大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磨牙后间隙长度及高度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4.将有第三磨牙与第三磨牙缺失侧进行分组,分析得出有第三磨牙组的所有测量项目均值均大于第三磨牙缺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结论:
1.骨性I类与骨性II类低角组患者其上颌磨牙后间隙宽度均大于高角组, 为临床中低角患者更适宜推磨牙向远中提供了参考;
2.骨性I类患者与骨性II类患者其上颌磨牙后间隙的长度、高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其宽度骨性II类患者小于骨性I类患者,所以骨性II类患者在上颌推磨牙向远中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磨牙后区骨开窗及骨开裂情况的发生;
3.性别对上颌磨牙后间隙的宽度及上颌骨的长度具有一定的影响,女性磨牙后间隙的宽度较男性小,因此在女性患者上颌推磨牙向远中的过程中也要防止磨牙后区骨开窗及骨开裂情况的发生;
4.第三磨牙对磨牙后间隙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可采取上颌推磨牙向远中的方案设计的患者,不可忽视第三磨牙对此间隙的影响。
研究方法:从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兰州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并拍摄CBCT影像的患者中筛选符合实验组纳入标准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60例(平均年龄25.48±3.43y),符合对照组纳入标准的骨性Ⅰ类患者60例(平均年龄26.07±1.80y)。根据垂直骨型分类标准将实验组及对照组各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及低角组,将CBCT影像通过Invivodental5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根据测量方法对图像进行校准、定点后对各组上颌磨牙后间隙的长度(RL/mm)、宽度(RW/mm)、高度(RH/mm)及上颌骨长度(ML/mm)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分析采用统计学t检验及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涉及到两两比较时采用LSD检验方法)。
研究结果:
1.实验组进行组内比较得出,低角组上颌磨牙后间隙的宽度大于高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长度及高度无统计学差异。
2.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高角及低角患者的上颌磨牙后间隙宽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均角各测量项目均值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3.对不同性别患者测量数值进行独立样本分析,男性患者磨牙后间隙宽度及上颌骨长度均大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磨牙后间隙长度及高度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4.将有第三磨牙与第三磨牙缺失侧进行分组,分析得出有第三磨牙组的所有测量项目均值均大于第三磨牙缺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结论:
1.骨性I类与骨性II类低角组患者其上颌磨牙后间隙宽度均大于高角组, 为临床中低角患者更适宜推磨牙向远中提供了参考;
2.骨性I类患者与骨性II类患者其上颌磨牙后间隙的长度、高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其宽度骨性II类患者小于骨性I类患者,所以骨性II类患者在上颌推磨牙向远中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磨牙后区骨开窗及骨开裂情况的发生;
3.性别对上颌磨牙后间隙的宽度及上颌骨的长度具有一定的影响,女性磨牙后间隙的宽度较男性小,因此在女性患者上颌推磨牙向远中的过程中也要防止磨牙后区骨开窗及骨开裂情况的发生;
4.第三磨牙对磨牙后间隙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可采取上颌推磨牙向远中的方案设计的患者,不可忽视第三磨牙对此间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