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白朗宁的长诗《环与书》中三个主要人物的分析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N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诗人罗伯特·白朗宁(1812-1889)的长诗《环与书》(1868-1869)是英国19世纪最杰出的长诗之一。这首诗详尽地叙述了十七世纪末发生在罗马的一桩谋杀案及其审讯过程,反映了诗人在婚姻、家庭、生命等问题上的深刻思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水平。其中诗人对基托、庞璧利亚和卡蓬萨契二个主要人物的刻画,秉承了他之前创作的几首戏剧独白短诗中人物形象的精华,并且更细腻、丰满。自发表以来,这首诗就得到评论家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受本身结构的影响,这些评论多限于对其叙述方式的关注;也有人曾研究反讽,但还是脱离不了研究那几首短篇戏剧独白诗时反讽结构的影响;对于其中几个主要人物的研究远远不够,并仅限其中的一两个人物。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反讽的角度切入,着力分析诗人对基托、庞璧利亚和卡蓬萨契三个核心人物的刻画。 包括引文和结论,本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章主要研究家庭暴君基托。他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人对己两套标准。然而颇具讽刺意义的是,他偏偏娶了庞璧利亚那样完美的妻子;但后者的完美丝毫不能改变他,反而使他变本加厉。这个暴君最终众叛亲离,最终在不理智中伙同帮凶连杀数命,并绝望地走上断头台。 第二章主要研究完美无辜的女性庞璧利亚。从在娘腹中孕育到生命的终结,她的一生一直被悲剧笼罩着。命运像总和她开着无情的玩笑,把她所应享的幸福一一剥夺,即使是最后出现的一丝爱的希望也渐渐消失。但她从未放弃对亲人的爱和对人生持有的坚定信念,内心始终充满了爱与宽恕。她替众人背起罪恶的十字架,在祈祷中死去的她,仿佛在渴求另一个公平的世界。 第三章主要研究犹豫不决的传教士卡蓬萨契。他出身名门并受过系统的神学教育,照理说应对宗教有着不渝的信仰。然而他却经常动摇不定,尤其在要不要亲自帮助庞璧利亚出逃这件事上。即使在带领庞璧利亚出逃的路上,他还是不断地进行思想斗争。他虽被赋予神父职责,但仍受人的冲动驱使。 诗人塑造的这三位主人公,其相反的性格、迥异的人生态度总是成鲜明对比,每一个人的信仰和他或她的命运又是矛盾的,诗人借这几位主人公表达的是一种大语境下的反讽。
其他文献
作为文体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体特征是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随着相关学科与文体研究的结合,越来越多的学者专注于文本和语境的关系,把文体分析置于更大
张思德生于1915年,是四川省仪陇县人。1933年10月,张思德参加了红军,在部队入了团、入了党,担任过通信班长、中央军委警卫员、农场副队长等职务。张思德常说:“革命队伍里的
通过对市政工程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让大家对市政工程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分析市政工程项目成本大幅度上涨的主要原因,最后再根据市政工程的特点,研究市政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控
本文在异化翻译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古诗词中文化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在翻译古诗词时,对其中的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各种文化因素应尽可能以异化翻译为主。如今大多数翻译理论家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也进入了空前高涨的时期。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很多学习者在经过了十几年漫长的英语学习后,他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