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张暖忻电影现实主义的研究,关注的是张暖忻的电影实践与新时期以降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内在关联:一方面,张暖忻的电影作品传达了她对社会历史变迁的具体观察、思索与反应;另一方面,这些观察、思索与反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定着她的电影主题和表达,使其影片呈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在本文的理解中,张暖忻求索“崭新的影片”的艺术历程,也即其现实主义电影实践的具体展开;她对电影理论、电影创作的整体把握,对“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这一艺术目标的持续渴求,尤其是对中国电影美学独特性不断深入的思索、探寻,则在成就其电影实践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我们追溯新时期以降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流变留下了一条历史文化脉络。由此,在回顾张暖忻电影历程的基础上,本文亦尝试以之为线索,探讨1976到1995年间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发展、流变及其困境。研究方法上,本文借用了作家/导演论的基本研究框架,但没有依循惯常方法以主题或关键词来展开作家作品的分析,而更加重视对张暖忻现实主义电影实践的历史性考察,希望联通电影研究与历史研究,从而在文化研究的视域中对张暖忻的电影作品以及新时期之后的中国电影发展与社会现实变迁等问题进行论述。基于上述思考,本文的章节安排是以张暖忻的现实主义电影实践为主线:第一章绪论,通过对张暖忻艺术历程的概述与既有研究的综述,阐明重新讨论张暖忻电影现实主义的意义。第二章主要围绕新时期之初的纪实美学问题,分析张暖忻的早期电影探索,在何种意义上继承并发展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第三章通过将影片《青春祭》与原著小说的比照阅读,说明该片在美学上如何以纪实超越“纪实”,并着重讨论了其银幕主人公的主体性问题,以此回应1980年代中期文化界关于个人与自我的讨论。第四章透过对《北京,你早》的文本细读,论述这部张暖忻现实主义电影的高峰,如何呈现了导演对八九十年代之交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日常生活的观察与理解。第五章则将张暖忻1990年代创作的《云南故事》《南中国1994》并置阅读,分析她在新的社会现实和电影体制下遭遇的创作困境和探索努力。就全篇试图进一步回应的中国电影现实主义流变问题而言,第二章可看作是针对该问题的总论,第三、四章分别侧重个人(典型角色)、社会(典型环境)两翼,第五章则是对其困境、危机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