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南极海冰增长的本质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has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南极海冰的变化放置在一个较为长期的环境背景中,利用未插值的原始海洋观测资料、陆地站点资料、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反演资料对比分析了1950-1978年和1979-2011年南半球夏季南大洋SST、近地面10m风场以及海平面气压的气候趋势。进一步用ERA-I全球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9-2011年南半球中高纬度纬向风的变化,发现西风趋势呈现出非常显著的区域性特征和季节不对称性特征。我们将热带海洋SST、臭氧和温室气体作为模式的三种强迫源,利用三种强迫源的不同组合,通过CAM4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4组AMIP实验,并分别提取出各个强迫项对环流异常的贡献。为进一步探究热带海洋对近年来南极气候异常的贡献,我们通过CESM气候耦合模式设计了太平洋起搏器实验,即在海洋里加入向下的潜热通量使得赤道东太平洋的海表面温度尽可能地接近于观测,在耦合模式中强调热带海洋的作用。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1979-2011年,除南极半岛及周围海域,南大洋海表面温度和表面气温均降低,与南极海冰的扩张相一致。相反,在1950-1978南大洋几乎为一致性的增暖。海平面气压和近地面纬向风在1979年前、后也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例如在前(后)一时间段南大洋的增温(变冷)伴随着西风的减弱(增强)和气压梯度力的降低(升高)。各个彼此独立观测的物理量间相似的时间演变特征强有力地证明了南大洋存在着年代际低频振荡的特征。(2)南半球夏季时间,中高纬度的环流异常主要是受到热带海洋和臭氧的共同作用,温室气体等外强迫对中高纬度环流异常影响微弱;而到南半球秋季时间,环流的异常信号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扇区,赤道中太平洋激发的遥相关波列将热带信号传播至太平洋扇区的中高纬度,该区域主要是受到热带海洋的遥相关影响。(3)起搏器实验模拟的SST趋势均在太平洋区域呈现出一个与Interdecadal Pacific Oscillilation (IPO)相似的分布结构,并与观测结果相同。而在南大洋,几乎所有的起搏器实验均呈现出太平洋扇区显著变冷的特征,但南大洋海温大范围变冷和南极海冰缓慢增长的特征却并不显著。尽管如此,出现在太平洋扇区的显著变冷,意味着太平洋扇区是与热带气候紧密联系的关键区域,并进一步证实了南极气候与热带海洋的联系。总之,近年来南极海冰的增长趋势是其年代际变化的一部分,绕极西风的增强通过使南大洋变冷最终导致南极海冰的增长。绕极西风的增强是热带海洋和臭氧的共同作用导致的。尽管我们在耦合模式中强调热带海洋的作用,但对南大洋海温和南极海冰的模拟能力仍较弱。
其他文献
在热带北太平洋,由信风驱动的北赤道流(North Equatorial Current,NEC)自东向西流动,到达菲律宾海岸附近分叉为向北流动的黑潮(Kuroshio Current,KC)和向南流动的棉兰老流(Mi
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是热带太平洋地区年际时间尺度上的海气耦合现象,是地球气候系统最强的年际变率信号。国际上对ENSO过程、理论、模拟
海洋内波是发生在海洋内部的一种典型的波动现象。依照内波频率或波长等的不同,内波可划分为小尺度高频随机内波、中/小尺度内孤立波、内潮波、近惯性内波等。海洋内波不但是
当今社会,互联网几乎遍布全国的各个角落,伴随着的便是教育事业的全面升级改革。下面阐述的便是翻转课堂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构成新形式下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师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在制度、环境、治理结构、担保等方面的不足致使网络借贷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有效控制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需要对新近出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
当前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正有序稳步推进,学生层面诊改是质量诊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各学校都在利用数据平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但是将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应用到质量诊改的
针对波浪作用下海床失稳这一科学技术问题,以具有风暴潮等特殊海洋动力环境与粉土沉积等特殊工程地质条件的黄河三角洲为背景区域,基于海洋土力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根据
摘 要: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轨道交通工程属于重要的部分,在城市交通运输及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一种主要的城市交通方式。在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三铁融合综合方案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体现出较高的价值,因而需要对这一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从而使这一方案能够更好实现,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更好的依据与支持。  关键词:轨道交通 三铁融合方案 路径  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