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模式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俨然成为我国现阶段政府推动改革的重要工具。截至2017年7月,财政部PPP合作中心项目库数据显示,全国各地的项目累计已达13554个,累计投资额达到惊人的16.3万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PPP项目需求国。然而,如此之多的项目在落地过程中却遭受冷遇,在政府频繁出台政策促进的情况下,总体落地率仍没能破两成,部分地区PPP落地率甚至不足一成,这使得PPP模式的推进步伐受到严重的阻碍。不仅如此,对于PPP存在问题的报道也已屡见不鲜,歪曲的合作伙伴关系、不当的合作建构等使得中国PPP实践的道路荆棘丛生。当前我国PPP模式仍被各界人士更多的解读为一种融资模式,PPP在实践中也更偏向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或者市政工程建设,这类项目投资大、运行期限长,对于经济的拉动远大于对于社会公众的真实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的回应。社会公众作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最终付费者,其并未被考虑进PPP合作伙伴关系中,对于PPP模式的先进性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也并不利于PPP模式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我国PPP模式面临着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本文认为我国PPP的研究过多的集中于具体领域或某一单一学科,对于整体性的研究较少,对于公共利益的考量不足,依靠PPP模式转变政府治理模式,利用网络治理新范式构建更普遍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关注度并不高。本文试图通过委托代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网络治理理论,构建政府—社会公众—社会资本三个重要主体的合作伙伴关系,以达到突破当前PPP现实合作困境的目的,同时也能推进政府向着治理能力现代化方向发展。首先,绪论部分结合热点信息介绍了本文选题背景、意义,明确了研究方法、内容,就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而后,明晰了 PPP概念、分类,社会资本,阐述了本文的理论依据,构建了政府—社会公众—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分别阐释了两两间的关系,提出信息技术做为合作模式的载体,搭建出本文的分析框架;随之,文章对我国PPP模式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分析,再结合我国PPP现状,利用数据对现实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我国当前面临的困境;于是,通过上文的结论描绘我国PPP模式的不当合作,在前文框架的指导下,勾画出“不当合作—合作不合理、政府角色错位—合作困境”的逻辑线路;再次,借助81890案例,论证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公共利益的整体提升,总结论证了三方合作模式和信息技术使用的可行性;最后,本文基于平等合作的网络治理理论以及强调政府角色转变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构建“平等合作的多元治理网络”和当前状况下的政府职能切实转变的改进措施,旨在促成各方合作,保证PPP模式的优越性得到真实的体现,效率、质量双升,同时真正提高整体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