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障儿童身份认同是指视障儿童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属群体的认知,以及所伴随的行为机制、情感体验进行整合的心理历程。在新媒介技术背景下,智能手机给视障群体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以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为例,视障儿童通过社交媒体展开网络社会交往,这一新的交往方式极大地影响着视障儿童的身份认同。本研究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编制了视障儿童社交媒体使用问卷和身份认同问卷,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对视障儿童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和身份认同情况做了描述性分析。从社交媒体使用情况上看,视障儿童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是即时类通讯软件;使用社交媒体主要的动机在于联络和通讯;大部分的视障儿童对媒介的接触使用能力低于普通网民;视障儿童的网络社交规模较小,分享的使用行为较少,参与互动的频率较低。从身份认同情况看,视障儿童拥有较好的集体身份认同;父母的积极行为是促进视障儿童身份认同的关键。通过对视障儿童社交媒体使用和身份认同的关系做回归性分析,发现视障儿童身份认同与网络信息获取、网络接触与满足、网络形象自我建构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性的正相关关系;当视障儿童个体身份认同越高,其在社交媒体中自我形象建构越真实,信息获取与满足度越高。为了更具体、深入地理解视障儿童的社交媒体使用与身份认同,选取了小学六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共六名不同年级的视障儿童,对其进行深度访谈。从访谈结果来看,家庭情况、学校集体对视障儿童的身份认同建构影响意义深远,而社交媒体等新型的互联网社交在逐渐改变视障儿童原本的人际关系交往,可以望见在将来,社交媒体可能会使视障儿童的身份认同得到重构。社交媒体的使用带给视障儿童很多改变,包括获取更多的知识,扩大人际网络,获得更多自信心,这对视障儿童融入社会十分有利。通过研究视障儿童这样的边缘化、弱势群体,唤起人们对视障群体深入了解的意识,这对提高社会对视障群体的包容和接纳,减少社会对视障乃至残疾人群体的歧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