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轨道交通以其运量、速度、环保、节能等优势在城市交通“骨骼”系统的构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北京的城市轨道交通网已具一定规模,并快速向郊区地带延伸。然而,郊区地带与中心城区存在不同的发展矛盾,特别是郊区土地存在零散、多元的特征,中心城区的开发经验并不能直接用于郊区。从理论价值来看,TOD理论关注于城市蔓延下公共交通和道路交通为主导的沿线用地开发,而缺乏对郊区这种大运量、高强度的轨道交通开发的理论指导。从应用价值来看,本文以北京郊区为例,研究其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现状,反映北京城市规划的效率。本文沿袭TOD理论的研究框架,以北京郊区轨道交通站点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北京郊区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POI数据等,揭示了北京14条郊区轨道线路、92座郊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的空间规律和立体空间开发模式。首先,本文对国内外已有的理论和研究进行梳理,围绕郊区化、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TOD理论及指标体系等主题,对于研究对象相关的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探讨TOD理论在中国城市背景下的适用性。其次,从线路层面对于轨道交通与郊区新城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部分郊区轨道交通建设时序滞后于郊区新城,因此面临更为严苛的土地资源紧缺问题。而郊区轨道交通沿线用地又呈现出利用效率低、用地多样性差等问题,对于土地的立体空间并没有实现良好应用,存在土地资源浪费的问题。再次,结合理论研究中既有的指标体系,构建包含功能及土地利用、接驳交通设计和立体空间开发3个维度的北京郊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指标体系,基于这些指标测度枢纽站、中心站和社区站的用地规律,发现枢纽站的各项指标表现最佳,并针对不足和问题出相关设计原则。最后,选取北京郊区站点立水桥站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和遥感影像数据,辅以小规模的问卷调查,结合前文构建的北京郊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用地类型单一、交通接驳可达性差等问题,出改善功能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完善接驳交通、促进立体开发等优化建议。本文关注中国大都市圈郊区地带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探索TOD理论的适用性。研究发现当前存在用地类型单一、站点可达性差、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在传统土地、交通等TOD理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加入立体空间开发的内容,构建适用于北京郊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测度指标,以期为未来郊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开发和空间利用方面供一定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