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分布特点及与瘦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分布对瘦素、动脉硬化的影响,对于早期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降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为临床对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防治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根据2013年 WHO糖尿病的诊断及分型标准选择2型糖尿病非肥胖患者(18.5≤BMI<24kg/m2)28人、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BMI≥24kg/m2)50人,年龄均在40-70岁,病程<15年的患者进行分析,同时选取19名健康体检肥胖者(BMI≥24kg/m2)作为对照组协助研究。 2、研究方法:对三组患者进行询问一般病史、家族史、吸烟史,测量血压、心率、身高、腰围、臀围、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检测患者空腹血糖(FGLU)、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空腹胰岛素、肾功能、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瘦素等项目,同时进行高分辨率超声扫描对左、右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进行检测,双能X线骨密度仪行体脂分析。 3、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用SPSS13.0软件处理,各组数据均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以此处公式省略表示,非正态分布资料经自然对数(In)转换符合近似正态后进行统计分析,三组数据比较采用LSD-t检验或卡方检验,颈动脉内膜厚度与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2型糖尿病非肥胖组、2型糖尿病肥胖组分别与单纯肥胖组比较,躯干/全身的体脂分布均升高,最高是2型糖尿病肥胖组,其次是2型糖尿病非肥胖组,最低是单纯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肢/全身、上肢+下肢/躯干体脂分布均下降,最高是单纯肥胖组,其次是2型糖尿病非肥胖组,最低是2型糖尿病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 2、2型糖尿病男性肥胖组与2型糖尿病女性肥胖组比较,A/G、躯干/全身体脂分布较高,上肢、下肢、上肢/全身、下肢/全身、上肢+下肢/躯干体脂肪分布较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1)。 3、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年龄、WHR、FGLU、HBA1c、HOMA-IR、躯干/全身、 A/G、瘦素呈正相关;与下肢/全身、上肢+下肢/躯干呈负相关。以颈动脉内膜厚度(IMT)为因变量,以糖尿病、年龄、腰臀比、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OMA、躯干/全身、下肢/全身、A/G、瘦素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自变量糖尿病、空腹血糖、躯干/全身、瘦素、WHR进入回归方程。2型糖尿病女性肥胖患者中,自变量年龄、瘦素、Gynoid进入回归方程。2型糖尿病男性肥胖患者中,自变量年龄、躯干/全身、下肢/全身均进入回归方程。 4、2型糖尿病男、女性患者,瘦素与全身体脂百分比、Android、Gynoid均有相关性。 结论: 1、瘦素、躯干/全身体脂分布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危险因素,躯干脂肪比例升高及瘦素水平上升均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所以瘦素及躯干/全身体脂分布可作为预测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指标。 2、躯干脂肪增加、下肢脂肪减少是2型糖尿病患者体脂分布特点,以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以及男性患者更显著,所以该人群更应重视早期的体重管理。 3、应用DEXA体脂分析仪测量躯干/全身、全身体脂百分比、Android、Gynoid能较好地预测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并作为体重管理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