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主要是对河南省医院的医生职业倦怠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掌握医生职业倦怠差异化的特点,同时了解不同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情况与医生职业倦怠的关系,重点分析影响职业倦怠的关键性因素。论文以大量的调研和研究为基础,旨在提升河南省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更好的为广大病患服务。同时,也可以为医生营造一个好的工作氛围,改善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和状态,为提升医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方法论文主要是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在研究的时候,向河南五家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发放职业倦怠量表(MBI-G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等问卷。据统计,共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1200份问卷,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120份。在取得基础资料和数据后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线性回归分析对统计结果进行检验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的研究结论。结果1.本研究有34%的医务工作人员情感衰竭(>20),有32%的医务工作人员检出去人性化(>10),成就感低落(>33)的检出率高达34%。另据分析发现,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倦怠零度的比例为34%,轻度比率高达39%,中度、重度的比率相对较低,分别为23%、4%。2.另据统计发现,医务工作者中年龄在30-39岁之间出现情感衰竭和去人性化的程度最高,成就感低落与年龄关联性较大,年龄越大成就感低落则往往更加严重。另外,情感衰竭和去人性化程度与医务工作者的学历也密切相关,学历越高情感衰竭和去人性化程度也往往越严重,成就感低落程度越低。另据统计,医务工作者情感衰竭和去人性化程度在医务工作者达到中级职称的时候更容易达到顶峰,在晋升到副高职称后往往会出现明显的下降。不仅如此,医生职业倦怠情况与所处科室也有较大的关联,其中儿科成就感低落程度最高,内科情感衰竭的程度往往高于其他科室,去人性化程度最高的科室则是麻醉科,妇科医生职业倦怠总体水平远高于其他科室。从业时间高于10年低于19年的医务工作者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工作时间超过30年的医务工作者往往更容易成就感低落;收入超过7000元的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倦怠程度和情感衰竭程度更为严重;工作加班严重的医务工作者也更容易出现情感衰竭、去人性化、职业倦怠等情况。总的来说,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倦怠与多种因素有关。3.社会支持程度与医务工作者职业倦怠程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社会支持程度越高,职业倦怠程度往往越低,两者具有较为明显的负向预测作用;积极应对人群的医务工作者职业倦怠程度越低,消极应对人群的职业倦怠程度要高,两者之间也存在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4.每天工作的时间长短和职称的高低等会影响医务工作者的情感衰竭程度,消极应可以导致情感衰竭程度的提升,积极应对会导致情感衰竭程度的下降;同样,消极应对可以对去人性化程度产生正向影响,积极应对会对去人性化程度产生负向影响;年龄、应对工作的积极性会对医务工作者的成就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学历、夜班值班频率会产生负向影响;收入、消极工作态度等是医务工作者职业倦怠正向影响因素,积极工作态度为职业倦怠负向影响因素。结论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河南省医务工作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但仍处于可控范围,社会支持程度的高低对医务工作者职业倦怠具有较为积极地意义,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能够有效预防和降低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倦怠程度。另外,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得知,医务工作者的收入水平、工作时间的长短以及工作积极性等因素均会对河南省医务工作者职业倦怠水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依据前文研究结论,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宣传医务人员工作的社会价值、重塑医师职业精神、调整激励策略、提高医务人员科研水平以及注重医务人员的健康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改善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