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下《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的文化缺省补偿策略

来源 :大连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zxcva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翻译活动的过程中,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有时会产生文化缺省的现象。原文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因为与本国读者之间没有文化差异,经常省略一些特定的词语或句子来增加文本的可读性和趣味性,省略的文化因素便构成文化缺省现象。针对文化缺省现象,译者在翻译原文的过程中需要适当的对文化缺省进行补偿,因此,关于文化缺省补偿策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文以乔治.斯坦纳阐释学四步骤理论为基础,以莫言作品《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葛浩文先生在译文中对文化缺省现象的翻译补偿策略。作者首先简要介绍了整个研究的描述、重要性以及全文的结构,其次进行了关于阐释学和文化缺省补偿策略的较为全面的文献综述。在第三章,作者对全文的整体理论框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分析章节,作者确定了《生死疲劳》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从阐释学的视角对文化缺省现象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讨论,最后作者总结出四种葛浩文在《生死疲劳》中最常用的四种文化缺省补偿策略为:直译、删节、归化与异化。  本文中阐释学与翻译的补偿策略的分析是建立在文化缺省补偿现象的基础上的。在四种补偿策略中,直译和删节是葛浩文在翻译《生死疲劳》的过程中针对文化缺省现象最常应用的两个翻译补偿策略。通过本研究,作者尝试为未来的阐释学及文化缺省翻译补偿策略的研究提供全新的研究方向及视角。
其他文献
《宠儿》首次发表于1987年,被誉为托尼·莫里森最受欢迎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叙述一个典型黑人家庭的悲欢离合映射了整个黑人民族的苦难遭遇。小说蕴含的深厚的历史情怀和神圣
长久以来,批评性语篇分析(CDA)主要专注于挖掘语篇中隐含的权力、不平等、歧视和意识形态等问题。本文也专注于此类问题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将主体间性研究与CDA相结合,考察语篇生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密切,口译被用在很多场合,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工作记忆成为语言加工研究的一个热点,虽然很多学者从认知角度研究工作记忆与口译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