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肿瘤化疗是一种全身性的治疗手段,其致命的缺点是化疗药物对机体正常组织和器官会出现不同程度损伤。本实验选择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丹参酮Ⅱ_A,利用鱼精蛋白作为纳米粒载体材料,中心复合设计法安排实验,制备丹参酮Ⅱ_A鱼精蛋白纳米粒。通过MTT实验证明,相同条件下丹参酮Ⅱ_A对于Hela细胞的抑制效果略优于经典抗肿瘤药物5-氟尿嘧啶(5-Fu),且对心脏、肝、肾等几乎无毒副作用,不容易产生耐药性。考察丹参酮Ⅱ_A鱼精蛋白纳米粒细胞摄取及诱导细胞凋亡的情况,进一步说明作为细胞穿膜肽的鱼精蛋白具有核靶向性,提高了纳米粒的转运效率,细胞凋亡更加明显。方法应用去溶剂化法以鱼精蛋白为载体材料,制备丹参酮Ⅱ_A鱼精蛋白纳米粒。单因素考察确立三个主要影响因素,以包封率作为评价指标,依照中心复合设计原理安排实验,筛选最佳工艺,同时对所得纳米粒进行形态、粒径及释放度等体外表征。采用MTT比色分析法检测经典抗肿瘤药5-氟尿嘧啶(5-Fu)与丹参酮Ⅱ_A以及丹参酮Ⅱ_A鱼精蛋白纳米粒对细胞的活力影响。检测Hela细胞对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过的鱼精蛋白纳米粒的摄取情况。Hoechst 33342对细胞核染色后激光共聚焦观察鱼精蛋白纳米粒细胞核共定位情况。吖啶橙(AO)染色后观察载药纳米粒作用于细胞后的凋亡情况。结果筛选出的纳米粒最优工艺条件为:丹参酮Ⅱ_A与鱼精蛋白比例(M/M)0.25,药物在乙醇中浓度10 mg/m L,乙醇与水体积比1:1。此条件下,纳米粒的包封率实际测定值接近于模型预测值,说明可用该模型进行预测。所得纳米粒外观呈球形,粒径分布窄,鱼精蛋白纳米粒具有缓释效应,体外释放过程符合Ritger-peppas模型。细胞活力实验显示经空白鱼精蛋白纳米粒处理的Hela细胞,未出现明显的细胞毒性。而药物组作用Hela细胞后,丹参酮Ⅱ_A表现出明显的肿瘤抑制效果,且丹参酮Ⅱ_A纳米粒的抑制率最高,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Hoechst 33342染色结果显示鱼精蛋白纳米粒摄取效果明显,能够靶向进入细胞核。吖啶橙(AO)染色证明,丹参酮Ⅱ_A鱼精蛋白纳米粒明显诱导了细胞凋亡。结论本实验以去溶剂化法制备丹参酮Ⅱ_A鱼精蛋白纳米粒,粒子大小均一,稳定性好,纳米粒具有很好的缓释作用,并且无明显突释效应。与传统化疗药相比,植物来源的丹参酮Ⅱ_A也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给药方式局限少、毒副作用较低。制备成丹参酮Ⅱ_A鱼精蛋白纳米粒时,由于鱼精蛋白具有细胞穿膜肽的性质,提高了药物转运能力,增加了药物的摄取效果。同时鱼精蛋白的核靶向性促进了丹参酮Ⅱ_A鱼精蛋白纳米粒进入细胞核,更好的发挥药效,诱导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