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漆致痒机理初探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cer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漆凭借合成涂料无法比拟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科技、民用等领域,素有“涂料之王”的美誉,但因其对人体的高致敏性,使得生漆在采集和应用中存在诸多不便。大量研究已经证明生漆的致敏活性是其所含漆酚类化合物所致。患者皮炎处“奇痒难忍”是生漆过敏的病理反应之一,本论文为探究生漆过敏的致痒机理,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采用石油醚萃取,硅胶柱层析粗分,MCI、ODS等填料以中压制备色谱仪进行纯化,产物以1H-NMR、13C-NMR、高分辨质谱进行结构鉴定的实验方法,分离得到一个三烯漆酚单体[3-(8’Z,11’E,13’Z-pentadecatrienyl)catechol],用HPLC进行纯度表征,采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其纯度达95%。根据人对生漆过敏的临床观察结果,采用小鼠一次涂漆酚致急性皮炎的方法,通过皮肤肿胀度进行剂量摸索最后确定漆酚涂药方法为:纯化得到的三烯漆酚用无水乙醇稀释10倍,小鼠皮肤涂10μL(约1mg)。小鼠背颈部皮肤涂漆酚后第5h时肿胀程度达到最大值,第24h时出现红肿、渗出、溃烂等明显炎症症状。小鼠皮炎皮肤HE染色显示,漆酚致急性皮炎后导致皮肤中大量炎性细胞的聚集,依次出现水肿,溃烂,结痂,脱痂等症状,78天后皮损康复。用Elisa的方法对小鼠造模前后的血清和皮肤分别进行相关炎症因子的检测,发现造模后血清中炎症因子含量无显著变化,而皮肤中TNF-α、IL-1β的表达升高,说明漆酚过敏为局部皮肤的炎症反应。行为实验结果表明漆酚会导致小鼠急性皮炎既产生严重的痒觉反应又产生严重的痛觉反应,且痒觉表现为皮炎出现前和皮炎出现后两个相的抓挠行为。通过钙成像、实时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方法,发现漆酚引起小鼠急性皮炎产生的痒觉和TRPA1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A1)相关。在小鼠用漆酚造模皮炎24h后,背根神经节(DRG)中trpa1基因的表达下调,trpa1基因敲除小鼠抓挠次数明显比野生型小鼠增加,且参与痒觉或痛觉形成的P物质在皮炎皮肤中的含量下降。以上实验结果建立了小鼠生漆急性皮炎痒觉研究的基本方法,且通过机理的初步研究发现生漆致痒和TRPA1通道相关。
其他文献
LL-37是Cathelicidin蛋白N端的37个氨基酸,不仅具有广泛的抗菌、抗病毒活性,还具有调节凝血、免疫作用。HV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抗血栓作用,对血栓疾病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HV
水/溶剂热法是合成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LiFeP04)最常用的方法,由于单一溶剂具有的自身缺陷使其在应用发展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水-有机溶剂的混合溶剂热法则是在水/溶剂热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水和有机溶剂各自的理化性质发展起来的有效方法。本文中我们选取了乙二醇(EG)、三乙醇胺(TEA)和N-N二甲基乙酰胺(DMF)等三种有机溶剂,和水(H20)组成二元或三元混合溶剂来控制合成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