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标本配穴”针刺法与激素补充疗法治疗绝经综合征(menopause syndrome,MP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两种疗法的临床优势,为进一步优化临床针刺治疗绝经综合征的取穴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原则,将6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绝经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激素组,每组各34例患者。针刺组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采用“标本配穴”针刺法治疗,取穴足三里、关元、三阴交、百会、神门、太冲、子宫,每周治疗3次,4周为1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激素组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采用口服激素替代治疗,即口服克龄蒙片,每天1片,按顺序连续服药21天后停药7天,再开始下一个周期的治疗,共治疗2个月经周期。并在治疗4周、8周后记录两组改良Kupperman评分(the modified Kupperman Index score,简称改良KI评分),治疗8周后测定血清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雌二醇(Estradiol,E2)、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并记录两组患者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改良KI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改良K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8周后,两组患者改良K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激素组患者改良KI评分下降较针刺组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改良KI评分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针刺与激素治疗疗效无显著差异。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改良KI评分各项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改良KI评分各项症状评分无显著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各项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周后,激素组潮热出汗、性交痛、泌尿生殖道症状等症状改善程度优于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感觉异常、疲乏、心悸、皮肤蚁走感等症状改善程度无显著差异(均P>0.05);针刺组在失眠、易激动、抑郁、眩晕、骨关节肌肉痛、头痛等症状改善程度优于激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E2、FSH、LH水平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清E2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血清FSH、LH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激素组血清E2水平改变较针刺组明显(P<0.05),而两组血清FSH、LH水平改变则无显著差异(均P>0.05)。4.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比较:治疗8周期间,针刺组1例患者出现难以忍受针刺疼痛,1例患者出现轻度皮下瘀血,1例患者出现针刺后乏力,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8%;激素组治疗过程中3例患者出现阴道少量出血,5例患者出现轻微乳房胀痛,2例患者出现头痛,1例患者出现消化道不适,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38%。治疗期间两组均无患者中途退出治疗。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标本配穴”针刺法与激素补充疗法均对绝经综合征有较好临床疗效,均能显著改善绝经综合征患者改良KI评分,并且激素补充疗法可能起效更早。2.“标本配穴”针刺法与激素补充疗法均能改善绝经综合征患者各项临床表现,且针刺疗法在改善患者失眠、易激动、抑郁、眩晕、肌肉关节痛、头痛等情绪障碍及疼痛相关症状方面更具有优势;而激素补充疗法则在改善患者潮热盗汗、性交痛、泌尿系症状等症状更具优势。3.“标本配穴”针刺法与激素补充疗法均能提高绝经综合征患者血清E2水平,降低其血清FSH、LH水平,且激素补充疗法在升高患者E2水平方面更明显。4.“标本配穴”针刺法与激素补充疗法均能有效缓解绝经综合征患者各项临床症状,两者各具优势,但是“标本配穴”针刺法具有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值得针灸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