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痛经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根据有无盆腔器质性病变,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文献报道有关痛经的发生率约在30~80%,极大地影响着女性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西医治疗痛经主要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及避孕药物治疗,副作用较多。中医治疗痛经不仅方法多样,而且副作用少,有明显的优势。为进一步探讨痛经的病因、主要证候特征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本次课题研究。目的:旨在探讨痛经的病因、主要证候特征及防治措施。通过2000例痛经临床特点调查,着重研究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方案。方法:本课题包括痛经文献综述研究、痛经临床特点调查研究两部分,附有寒凝血瘀型痛经临床研究方案。第一部分进行了痛经文献研究:第二部分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痛经病因、证候特征、防治等方面的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分为一般信息、痛经病因、痛经的主要证候特征、痛经的次要证候特征和痛经相关应对措施五个方面,总计78道题,包含多选题和单选题。调查结束后将数据录入Excel表中,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在调查问卷研究基础上,制定了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方案。结果:1.调查人群的初潮年龄主要集中在13-14岁。初潮后月经周期、经期时间、经量正常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9.8%、88.6%、46.4%,各项中正常者所占比例均为最多。2.调查发现2000例痛经患者中,轻度占62.6%,中度占26%,重度占9.1%,其它为2.3%,痛经患者病程分布在1~5年占32.2%,随着痛经程度的加重,痛经病程呈递增趋势,经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不同程度的痛经患者的病程无显著差异。3.痛经诱因中自认为有明确诱因者占66.3%,其中以感受寒凉者最多,占74.0%,其它诱因依次为饮食习惯40.4%、体质因素30.5%、情绪因素30.2%、运动因素18.5%、遗传因素7.8%。4.总体上痛经患者随着程度的加重,其表现的虚证的症状更加明显。轻度痛经患者中,50%以上患者伴有腰膝酸软、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的症状,中度痛经患者占到70%以上,重度痛经患者此比例达到80%以上,且呈递增趋势。5.重度痛经患者对药物的选择以中西药结合的方式为主,占43.4%,单服中药者占18.7%,单服西药止痛药者占12.6%,对于痛经患者,选择最多的是汤剂剂型约占26.5%,其次为水蜜丸占23.7%。6.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1063人,占调查人数的53.2%。在轻度、中度、重度痛经患者中,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人数分别为589人、338人、182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7.0%、65.0%、61.5%,寒凝血瘀型痛经在中、重度痛经中所占比例较大,但比例分布无显著差异。寒凝血瘀型痛经临床特点为:44.8%痛经患者痛经开始时间发生在初潮1年后,66.1%以经期疼痛为主,疼痛性质以冷痛得热痛减为多,占30.5%,疼痛部位痛在小腹者占78.3%,症状出现频率前五位依次为小腹畏寒、经量或多或少行而不畅、经量少、经色紫黯有块、腰膝酸软。7.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与非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相比较,前者感受寒凉的频率明显多于后者,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轻度痛经患者中,寒凝血瘀型痛经所占比例相对低,而中、重度痛经患者中,寒凝血瘀型痛经所占比例较非寒凝血瘀型痛经高,但经分析无统计学差异;寒凝血瘀型痛经中,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小腹畏寒、全身畏寒、经色紫黯有块、经量少、经量或多或少行而不畅、小便清长出现的频率比非寒凝血瘀型痛经高,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验证了目前对寒凝血瘀型痛经辨证标准的特异性。结论:1.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短、经期时间长及经量多与痛经的发生无明显关系。痛经的程度以轻、中度为主。痛经的病因以感受寒凉为主。痛经证候主要为虚实夹杂,且随痛经程度加重虚证的症状表现越明显。重度痛经患者对药物选择以中西药联合应用为主。2.寒凝血瘀型痛经在痛经患者中所占比例最高。此证型痛经开始出现的时间以初潮后1年者居多,疼痛发生时间主要在经前和经期,疼痛部位多在小腹,疼痛性质主要为冷痛得热痛减,症状出现频率前五位者依次为小腹畏寒、经量或多或少行而不畅、经量少、经色紫黯有块、腰膝酸软。3.寒凝血瘀型痛经与非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相比较,与感受寒凉的关系更密切。且更多分布在中、重度痛经中。其证候与非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相比较有显著差异,验证了目前寒凝血瘀型痛经辨证标准的特异性。4.对痛经防治应加强宣教,避免寒凉,临床用药注重温经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