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endobronchial tubes,DLTs)插管是临床上进行肺隔离手术最为常用的技术。鉴于左、右支气管解剖结构的差异及左侧插管操作方便、对位准确度高等优点,国内、外胸科手术DLTs的选择一直遵循着“宁左毋右”原则,即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前提下,无论是右进胸手术还是左进胸手术均选择左路DLTs插管。而如今随着插管设备及技术改进,尤其是纤支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右路DLTs插管定位的难题后,这种传统观念是否还具有临床优势仍值得探讨。另外,临床实践发现左进胸手术选择左路DLTs插管时,由于双腔管通气管末端呈约45°斜面,通气侧管口又位于隆突附近,其在受到手术操作牵拉或挤压肺组织时易发生贴壁现象,从而引发间歇性的气道压升高乃至气道梗阻,严重时甚至可导致通气不足和低氧血症的发生。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比较非手术侧DLTs和手术侧DLTs插管术中间歇性高气道压和低氧血症的发生风险,探讨非手术侧DLTs插管用于胸科手术单肺通气的效果,以期为临床DLTs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择期胸腔镜下需行单肺通气手术患者90例,ASA I-II级,年龄40-70岁。排除合并有重要系统疾病、有明显气管与支气管损伤或缺损、胸部X片和CT查气管或支气管结构异常、有支气管哮喘或气道高反应病史等患者。将符合标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左进胸手术选择左路DLTs插管;B组:右进胸手术选择左路DLTs插管;C组:左进胸手术选择右路DLTs插管。记录麻醉过程中DLTs插管次数,侧卧位前、后FOB定位的次数与时间,单肺通气后间歇性高气道压和低氧血症的发生次数,术中FOB定位次数与时间,肺隔离满意度的分级及DLTs相关性并发症。结果: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及DLTs型号上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在DLTs插管与定位方面,三组间在插管次数、插管时间、置管深度及侧卧位前、后FOB定位时间上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FOB定位次数及定位时间,B、C两组明显少于A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中间歇性高气道压及低氧血症的发生风险上,B、C两组明显低于A组,肺隔离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术后并发症上,三组患者在术后咽喉痛的发生风险上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腔镜下非手术侧DLTs插管降低了术中间歇性高气道压和低氧血症发生的发生风险,增加了肺隔离的满意度;非手术侧DLTs插管用于胸腔镜手术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左路DLTs插管,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