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生物胁迫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不利环境条件之一,目前提高植物耐逆性的方法主要有选育耐逆品种、进行耐逆锻炼和分子遗传改良等。植物胁迫相关蛋白SAP家族基因,是一类编码A20/AN1锌指结构域的基因,能响应非生物胁迫、提高转基因植株的耐逆性,是提高植物耐逆性的优良候选基因。本研究验证了转录组测序结果中的IbSAP基因家族编码区序列,对IbSAP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模式分析,并对IbSAP15和IbSAP16的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根据转录组测序结果,从甘薯发现了24个SAP基因,其中18个为全长编码区序列。经过基因组水平和转录组水平的PCR扩增和测序,我们确定了18个全长IbSAP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和结构。这18个全长的IbSAP基因编码区长度在429 bp-885 bp不等,均编码A20/AN1锌指结构域。同时也在甘薯的近缘野生种三浅裂野牵牛中发现了与这18个IbSAP对应的ItrSAP基因。通过IbSAP蛋白与多物种SAP蛋白序列比对,我们构建了包括IbSAP在内的多个物种SAP蛋白的系统发育树,进一步证明了IbSAP基因是胁迫相关蛋白家族的成员。2.通过qRT-PCR分析,我们明确了IbSAP的组织表达模式和对胁迫的响应模式。大多数的IbSAP在叶、柴根、纤维根或块根中有最高的表达量,而在茎中的有着最低或次低表达量。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不同,可能与各个IbSAP所行使的功能不同有关。IbSAP基因能够响应非生物胁迫,所有的18个全长IbSAP基因都能够被盐胁迫、干旱胁迫或ABA处理中的1种或几种处理所诱导,且大部分IbSAP基因能够较为迅速地响应胁迫。3.IbSAP15和IbSAP16基因编码的SAP蛋白均含有2个AN1结构域而不含有A20结构域。通过农杆菌介导,我们将这两个基因分别转入了Col-0野生型拟南芥中,所得的过表达转基因拟南芥株系在干旱和盐胁迫条件下的发芽率和根系的生长情况都较野生型有显著或极显著提高。说明IbSAP15和IbSAP16能提高转基因拟南芥的耐逆性,我们认为这两个基因在甘薯非生物胁迫抗性中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