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0年代是上海城市空间改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政府通过大量兴建居民新村的方式解决尖锐的居民住房问题,以曹杨新村为代表的工人新村迅速成为当时城市居住空间建设的主流。本文所研究的建设新村也是在这一时期建造的。但从新村居民的职业特征上看,建设新村代表了一种与工人新村完全不同的新村类型,我们暂将其定义为干部新村。
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工人新村因其存在的广泛性和特有的政治色彩而为人们所熟知,与之几乎同时出现的干部新村则甚少有人提及。事实上,在上海类似建设新村的干部新村数量不少,而且较工人新村而言,干部新村在居住空间上的形成变化过程更能反映出改革开放之前一直受到遮蔽的上海城市居住空间形成过程中的阶层差异。考察建设新村在此后50余年间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对于研究近现代上海城市社会空间,尤其是小尺度居住空间的形成与演化,可以起到填补空白的作用。
因此,本文以建设新村的物理空间特征及其演变过程为基础,分别从新村居民的社会构成、地域构成、邻里关系以及空间管理等四个方面重点对新村居住空间的社会空间要素进行分析,力图呈现出建设新村居住空间形成演变的全貌,并以此为基础折射出改革开放以前上海城市居住空间阶层差异从有到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