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改革与研究——以安庆市某乡镇初中为例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zxcasdqwez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一生的道德素养,尤其是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重要阶段的初中学生,初中阶段是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以及家庭和社会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当前,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给农村换新颜,但是农村地区的教育却难以实现同步发展,而对于初中生思想品德课,主要是教学内容人性化,教学方式多样化。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教学新方法流于形式化,创新不够,相对单一;实践课程开设太少,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不结合;学校环境相对封闭,教师与家庭社会不十分重视;师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上也未实现相关发展目标。本文结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原理对农村初中生道德建设现状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有针对性地实现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的改革与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第一部分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阐述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理论基础;中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及开展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初中生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标准;接着结合这三个方面阐述加强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改革与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文第二部分对思想品德课以及初中生思想道德建设影响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呈现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成才意识不高;对理想和未来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人际交往方面不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问题认识问题能力不足,诚信意识薄弱以及缺乏参与社会公共服务活动的意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在新形势下呈现了新的变程教学中交流相对较少。  本文第三部分阐述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学形式的改革与研究。主要是从怎么改革与怎么有效推进改革两方面阐述。改革与研究主要是针对学校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将农村地区的地域特色融合进教学,充分发挥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做到教育的双主体性。开设学以致用的实践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形成正确的三观。有效地推进措施需要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结合,构建三位一体的合力教育机制。不管是怎么改革怎么推进最重要的是转变思想,全面认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  本文第四部分阐述改革研究的措施是如何丰富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学。第一方面是改革可以给农村思想品德课带来怎样的成效;第二方面是改革对初中生思想道德修养建设的积极意义;最后是改革与研究对于农村地区发展的积极影响。
其他文献
生态人类学历来重视生态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对当地人民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和组织类型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生态环境对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纵观我国新疆地区,自
直接选举是民主政治的起点,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之一.高质量的选举产生真正的民主,低质量的选举则使民主流于形式.该文采用实证调查的方法,以苏州市沧浪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农民负担问题是我国目前一些政治和经济问题的起源,沉重的税费负担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阻碍了农业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并进一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基础。从农村税费问
贸易政策审议机制作为《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附件3,是乌拉圭回合达成的第一个多边协议,是在总结关贸总协定运作四十多年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
该文的主旨是对近代济南城市坐商经营习俗进行综合研究.作为经济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民俗的应用性功能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当前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时代,商业民俗的研究价
2011年,是我国第六个普法计划的起始之年。在我党的正确指导下,我国前五个五年普法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为“六五”普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我国“六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