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据统计,全球有超过1.4亿人口居住于海拔2500m以上地区,平均每年约4000万的游客造访高原,而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全世界最大的高原面积,3000米以上的常驻居民达6000万,每年有大量的平原人群在高原进行商旅活动和高原卫勤保障任务。高原暴露会导致部分人群肺动脉压力升高、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及体力活动能力下降,然而它们之间是否具有的联系,目前还不明确。目前,针对高原肺高压(High altitude pulmonary hypertension,HAPH)的研究发现,高原低氧暴露时肺血管缺氧收缩反应(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HPV)和肺血管的重构是导致高原肺动脉压力升高的主要原因。升高的肺动脉压力增加右心负荷,降低右心功能并减少运动过程中最大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同时,肺动脉压力升高还降低肺部气体交换能力,减少运动过程中的摄氧量,共同造成高原体能下降。在Pasiewicz G的研究中发现,高原暴露时肺动脉压力以轻、中度升高为主(mPAP25.4±8mmHg),其中处于临界肺高压水平的个体是高原暴露人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他类型的肺高压研究中发现,临界肺高压同样会导致右心功能不全及运动耐量降低,其远期预后较差。尽管高原临界肺高压的发病率高,但是针对高原临界肺高压的研究仍非常欠缺,高原暴露时临界肺高压是否对心-肺运动能力产生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我们以平原人群为对照,研究了急、慢性高原暴露时,平均肺动脉压力(mean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mPAP)、心-肺运动功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CRF)变化情况和AMS发病情况,分析肺动脉压力变化与AMS的关系,并首次探讨了急、慢性高原暴露时临界肺高压的发病情况及对心-肺运动功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CRF)的影响,为急、慢性高原病防治和高原体能的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研究设计:1.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以平原、急性高原暴露24小时内和慢性高原暴露时间≥1年的299名健康男性青年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平原(海拔450m)和高原(海拔3700m)进行观察研究,并依次设为平原组(海拔450m,n=114)、急性高原暴露组(3700m24h,n=91)及慢性高原暴露组(3700m≥1y,n=94)。由多名从事临床工作的课题组成员负责收集基本人口学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民族,既往史等)并测量心率(HR)、血压(BP)、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2.所有受试对象接受心脏超声检查,根据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Acceleration time,AT)测量mPAP,当AT≥120ms时,参照公式mPAP=79-(0.45×AT);当AT<120ms时,参照公式mPAP=90-(0.62×AT)计算平均肺动脉压力;3.所有受试者接受CRF测试,测试采用改良的PWC170体能测试方式,以PWC170测值评估CRF状况;4.收集急性高原暴露组AMS评分量表,并根据急性高原病-路易斯湖评分诊断标准(AMS-LLS)统计AMS发病率、AMS评分及AMS相关症状发生率;根据mPAP不同水平将平原、急性和慢性高原暴露人群分为三个亚组:mPAP正常组(mPAP<25mmHg)、临界肺高压组(mPAP20-25mmHg)和肺高压组(mPAP≥25mmHg)。分组示意图如下:6.比较AMS发病率、AMS评分、AMS症状发生率在急性高原暴露各亚组间的差异,分析肺动脉压力变化对AMS的影响。7.比较PWC170在急性和慢性高原暴露各亚组间的差异,分析mPAP与PWC170的关系并探讨临界肺高压对高原CRF的影响及意义。结果:1.急性高原暴露组(23.08±6.97mmHg)和慢性高原暴露组mPAP(20.03±4.78mmHg)较平原组(14.29±3.46mmHg)明显增高,组间比较p<0.01。急性和慢性高原暴露组中临界肺高压水平个体占28.57%和37.23%,平原组占0.08%;肺高压水平个体占31.87%和10.64%,平原组为0。2.急性高原暴露组AMS发病率、AMS评分在不同肺动脉压力水平亚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AMS相关症状如“头痛、头昏/眩晕、胃肠道不适、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在各亚组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但“疲劳/虚弱”症状发生率在临界肺高压组(65.38%)和肺高压组(72.41%)显著高于mPAP正常组(38.89%),p=0.02。3.平原组PWC170均值为1003.96±158.16kg.m.min-1,显著低于急性高原暴露组(807.10±127.08kg.m.min-1)和慢性高原暴露组(871.73±97.00kg.m.min-1),组间比较p<0.01。其中急性高原暴露组低于慢性高原暴露组,组间比较p<0.01。PWC170在急性和慢性高原暴露各亚组间具有显著差异,表现为临界肺高压组PWC170(急性暴露:803.92±99.42kg.m.min-1;慢性暴露:858.06±77.26kg.m.min-1)显著高于肺高压组(急性暴露:731.83±103.49kg.m.min-1;慢性暴露:770.80±62.44kg.m.min-1),但低于mPAP正常组(急性暴露:870.03±130.86kg.m.min-1;慢性暴露:902.10±100.35kg.m.min-1),组间比较p均小于0.05。相关性分析提示急、慢性高原暴露组PWC170与mPAP均呈负相关(急性暴露:r=-0.407, p﹤0.001;慢性暴露: r=-0.384, p﹤0.001).结论:1.高原暴露会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其中28.57%的急性高原暴露个体和37.23%的慢性高原暴露个体肺动脉压力处于临界肺高压水平,约占各组总人数的1/3,是高原暴露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 AMS发病率、AMS严重程度与肺动脉压力升高无关。3.急性和慢性高原暴露时,临界肺高压水平和肺高压水平均会导致心-肺运动功能降低,其中临界肺高压组的心-肺运动功能界于肺动脉压力正常组和肺高压组之间。